发布时间:2019-05-21 16:3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21日 11 版 | 查看:446次
高水平学术期刊不再只是教授、学者“包打天下”了,创业者也成了期刊里的学术新秀。最近,成都高新区的两家创业企业基于其研究成果,在两家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引起国际学术同行的关注。
两家创业企业均属于新经济企业。成都柔电云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电云科”)与合作伙伴国家生物材料中心,分别在生物材料领域的世界一流杂志《Acta Biomaterialia》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发表了基于柔性生物电子材料的电刺激慢性伤口愈合的学术论文。
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十三魔方”)则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中国人群中关于强光喷嚏反射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学术论文。
柔电云科的核心技术是电子皮肤系统。该系统利用纳米工艺,将金属材料、有机材料等结合,根据不同需要制造成拥有各项特性的柔性电子器件,是一类复合新材料。这种新材料薄而柔软,可承受形变拉伸而不影响性能,适合贴合皮肤使用,被称为电子皮肤。
柔电云科联合创始人兼COO郭仪介绍,用电刺激的方式促进伤口愈合,在海外早有临床应用。这种治疗非常昂贵,一般用专门的金属棍来放电处理伤口。
郭仪说,国家生物材料中心的研究团队多年前就已研究此种治疗方式,该团队在接触到柔电云科的电子皮肤技术后认为,电子皮肤可代替金属棍产生放电效应,且电子皮肤材料经剪裁后能完整覆盖伤口,在大型创面的治疗上比原有方案更具技术和成本优势,因此建议柔电云科研发可放电的电子皮肤材料。
这一项目于两年前正式立项。去年,可放电的电子皮肤研发成功后,国家生物材料中心的研究团队将其用于小鼠对比实验,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慢性伤口愈合效果,并据此撰写了论文。
郭仪透露,接下来柔电云科考虑将电子皮肤放电治疗的技术产业化。不过鉴于生物医疗项目的周期普遍较长,可能需等待数年时间才能实现商用。
虽然电子皮肤放电治疗技术的产业化还有待时日,不过基于电子皮肤这一复合新材料的其它应用,已在加速产业化。
据介绍,基于电子皮肤研发的无线心电采集传感器,柔电云科已拿到一些医疗机构的订单。基于电子皮肤技术的透皮给药产品将于今年晚些时候面市并首先运用于美容领域,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量产的产线建设。此外,可用于玩具无人机控制和VR交互的动作捕捉手套等电子皮肤应用,也在产业化的路上。
柔电云科在2016年获得了千万级天使轮融资,不过这家公司较少对外发声。郭仪说,项目推进的节奏慢与产品属性有关。在他看来,“做科研产品不比做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追求快速迭代,可以大量试错,而科研产品就必须埋头苦练内功,只有把技术做扎实了,才敢放心推出去”。
另一家公司则聚焦于基因检测领域。二十三魔方拥有自建生物实验室,每年可为40万人进行基因检测,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基因检测实验室。
此外,二十三魔方还与一些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研究,本次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该公司首篇学术论文,正是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王孟樵老师关于强光喷嚏反射的合作研究。
强光喷嚏反射(PSR, photic sneeze reflex)是一种基因表型,即当个体暴露于强光下会打喷嚏的现象。二十三魔方的研究,第一次通过具有大量样本的中国人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证明了强光打喷嚏与遗传的关联意义,同时也证实了强光打喷嚏受多基因影响,且该特征不是某种种族独有,属于不同种族中都存在的遗传现象。
此次研究还证明了在线调查之于临床研究的意义。研究团队从众多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的志愿者中选取了3519个个体,通过问卷形式征集数据,将收集来的数据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并对各组个体基因数据进行质控,使用逻辑回归方法,验证个体性别、年龄等可凭借基因数据验证的信息后,再进行基因位点与强光打喷嚏的关联性分析。
一直以来,依靠线上问卷获取的信息,可信度饱受质疑。二十三魔方的这次研究打破了质疑,证明用线上征集信息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性,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王孟樵指出,用户参与的开放模式是对传统科研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创新。此次调查中,3500多名用户在问卷回答中选择的性别,和他们在生物芯片检测中推断出的性别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故意的信息错填现象。
据了解,除与四川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外,二十三魔方还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在学术方面开展合作,主要研究基因对中国人的生理及经济学与社会学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
王孟樵说,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已发表了多篇有关基因生理表型的学术论文,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在原创性学术研究方面刚刚起步,未来可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