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07 10:3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7日 14版 | 查看:633次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四小学,学生在练习书法。新华社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近年来,我国美育教育取得了质的飞跃,然而,美育教学形式死板、教师匮乏、资源有限等问题仍存在,这对美育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4月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补齐教育中美育的短板,破解学校美育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难题,明确美育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4月21日,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本期,我们从专家、老师和家长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推动美育育人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是新时代的新要求。理解其内涵,探索其路径,深化美育同德育、智育的内在关系,对培养“三有”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是崇高的,指向至善;美是创造的,支撑创新;美是超越的,与信仰同行。以美育人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相通同构,是新时代育新人的重要路径。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历史、实践检验的业绩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当下的重任。
1.“以美养德”,做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以美养德”,是通过美育培养崇高的品格。育人先育德,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和任务。
美与德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向关注的重要议题。孔子曾言: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追求美是人的内在需要,也是教育的价值目标。关于美是什么,一直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和谐说、主观说、关系说,还是其他的各种说法,最终都没有离开美是人类文明指向这个基本向度,没有离开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生成根本。我们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即是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对自我的超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关怀。可以说,美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同道德的认识和涵养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是美与善、美与德的内在契合。美涵养德性,美育支撑着德育,完美的德育同时让美育蕴含其中。由此可见,审美的眼睛和乐感的耳朵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一方面是美感带来的愉悦,另一方面更是人的心灵得到的净化和升华。
2.“以美育智”,做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美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以美育智”就是指通过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开发人的情商和智商,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在现代社会,重视美育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起因就是美国和苏联在太空技术竞争中,美国困惑于苏联为什么比美国提前83天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历经10年的研究,得出结论为美国在艺术上落后于苏联导致美国在空间技术上的落后,得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的结论,从而将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不难理解钱学森所说的“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可见,美育和智育是相互融合、渗透和共生的。
反思我国的教育,将美育和智育相融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我们一直在坚持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方针,但是对美育的具体有效落实相对滞后于智育。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将考试作为人才选拔的机制,而是仅仅将可以记忆的数理化等客观知识作为考试的内容。由此,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分析力、判断力,进而成为发现问题的创造者和开拓者。
以美育课程为载体,教会学生表现美的方法、表达美的情感方式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感受美、塑造美。所以,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可渗透美育内涵,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产生美的情感,实现“科科能审美”“门门体现美”的目标。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中固有的美育元素,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等内容有机融合,以期能达到“以美养德,美美与共”的功效。
3.“以美铸魂”,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履行使命需要责任和担当。时代新人不仅要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责任感,更要有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而拼搏的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下,时代新人要始终坚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勇于创新、迎难而上;要始终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开拓奋进的理想信念,要始终将时代使命扛在肩上、落在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以美铸魂”就是通过美涵养心性,培养人的理想信念。
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崇高追求,信仰是人类对崇高的执着。在历史上,积极的信仰一直和至上的美相伴而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对自由追求的目标,即自由人联合体。既是科学理论,也是人类的美好愿景;既是真理与道义的统一,也是至善和大美的统一。
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创新的伟大进程,一直坚持以美铸魂,激发斗志,提升境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抗争之美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激发了一批批有志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爱祖国》《英雄的赞歌》等歌曲在讴歌英雄的同时,更激发了中国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豪迈激情;《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抒发的是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而言,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不仅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在精神上,创作精湛的艺术作品,感染人的情感,引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共鸣,使人们在求美、审美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期达到灵魂共振、情感共通。同样,蓝天、青山、碧水是自然的美,更是人生追求的美。社会文明与美和谐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应有内涵。
对个体发展而言,以美涵养心性,充盈人生。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离不开美育精神的孕育,“以美铸魂”就是要通过美育手段、调动各类美育资源助力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生发积极的人生价值信念,从而培养有理想、有信仰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作者:孙雅艳,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链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
●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破解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问题。
●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公布次日,教育部党组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
●2019年4月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2019年4月21日,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举行,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