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4 11:42 |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2019-04-22 15:09 | 查看:1712次
11年前的一次读报,让离休干部杨存泓毅然决定捐献遗体。11年后,在病情恶化、无法用言语交流的情况下,老人还特意给医生塞了一张纸条,提醒医生自己是遗体捐献者。
杨存泓与家人
重病中提醒医生 自己是遗体捐献者
杨存泓离休后居住在浙江温州鹿城区。早在2008年,杨存泓从报纸上得知遗体捐献的信息后,就萌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于是,他就给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写信,并与浙大医学院签署捐献协议。
2015年,为方便亲属就近办理身后捐献事宜,老人将捐献对象调整为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基础医学院。
2019年4月初,91岁的杨存泓住进重症监护室。4月11日,老人从重症病房调至普通病房。
杨存泓在普通病房的主管医生蒋茯苓告诉记者,“杨老生前住在重症病房时,我就听全科的医生护士说,他多次强调自己是遗体捐献者,过世后希望医院别忘了协助办理手续,甚至在病情恶化,无法用言语交流时,还写纸条塞给医生提醒。”
杨老的家人也是一样,从来不避讳提及遗体捐献,而是特别坦然地跟医生交代好老人是要做遗体捐献的。
杨存泓与家人
杨存泓次子杨劲表示,近些年父亲每次住院都会携带遗体捐献协议书,并一再提醒主治医生,“就怕他们不了解,没能及时处理。”
家人从反对到赞许 孙辈:“爷爷做得真棒”
杨存泓的大儿子杨代奇说,11年前听到父亲提及遗体捐献时,家人是反对与不理解的。但他们知道,“离开人世后依旧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是父亲的追求,做子女的没有理由反对。
而如今,连家族孙辈也都了解并关注到遗体捐献,赞许“爷爷做得真棒,精神真可贵”,一家人都受到感染。
2019年4月12日,杨老去世。他的遗体正式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用于临床外科系统研究,为医学事业发展送出这份“生命礼物”。
“遗体捐献遵循捐献者生前意愿,体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令人敬佩。”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遗体捐献者是医学生的第一个“手术”患者,医学生更是带着同样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带着敬畏之心不断练就自身医术。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公众自愿在去世后捐赠遗体和器官的人数和比例逐年提升。现在,中国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从2010年的0.03达到目前的4.53,年捐献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9年3月28日,中国已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116万余人,成功实现捐献2.2万余例,救治器官衰竭患者6.5万余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