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27 08:53 | 来源:中广网 2010-01-10 19:32 | 查看:1914次
12月3日,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举行。中央电视台 邢旭东 摄
新华网合肥1月10日电(记者杨维汉、周立民、王圣志)隆冬的江淮大地虽然朔风凛冽,而对“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的无尽哀思,让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心潮澎湃。
2009年12月3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一场追忆沈浩的报告会在这里举行。小岗村的干部们来了,“大包干”带头人来了,村民们来了……和沈浩朝夕相处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把大包干纪念馆礼堂挤得满满当当。
没有精致的舞台,没有考究的音响。沈浩生前的领导、同事、亲友平实的讲述,却深深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沈浩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浮现在乡亲们眼前。人们回想着和沈书记在一起的日子,仿佛他又“回”到了小岗。
掌声,一次次为感人肺腑的讲述响起;泪水,一遍遍因震撼心灵的事迹落下。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凤阳县委组织部长周冬梅说,6年来,沈浩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用心血和生命赢得了小岗人的尊敬和爱戴;男儿有泪不轻弹,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却看到了五弟三次落泪;和沈浩相识26年的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多次到小岗村看望沈浩,每去一次,他都深刻地感受到小岗村的发展和变化……
“我总觉得,你还跟我们在一起,还在忙着小岗村的大事、小事。今年春节,我们本来准备再也不催你回家过年,本来准备把嫂子和孩子接来小岗一起过年的……沈浩,你放心走吧,我们会把你没做完的事情办好,让小岗越来越富。”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泣不成声。
回忆起两次按手印挽留沈浩的情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几度哽咽:“为了挽留沈书记,我们曾经按下红手印。如今,乡亲们生活好起来了,我们爱戴的沈书记却永远离开了。”
曾跟踪采访沈浩的记者夏树讲述了他和沈浩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倾心交谈……“沈浩走了,他用45个春秋,证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他用45个春秋,告诉我们伟大出于平凡。”
这是2008年10月7日,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书记沈浩(前右)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交流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45载的人生历程,走得是那么坦坦荡荡;6年的村官生涯,走得是那么激情澎湃;小岗村民两度按下红手印的挽留,又是那样的情深意重。
他用脚步丈量小岗的蓝图,鞋底总是沾满泥土;他同村民一起修路,双手磨满水泡;他为小岗发展殚精竭虑,为群众冷暖万般牵挂……6位报告人的质朴语言,还原着沈浩的平实与崇高。讲到动情处,台上哽咽难平,台下泪光盈盈。
掌声,一次次因敬仰响起;泪水,一次次因感动流淌。
大包干纪念馆大厅的正中央,一张放大的1978年按着红手印的“生死契约“,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听完报告徐徐走出纪念馆礼堂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在大厅的“生死契约”前回味着报告的炙热真情。
“老金子(严金昌)在台上讲沈浩,他在台上哭,我在台下哭。”严立学说,“沈书记带着我们‘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南街等名村学习,组织大家讨论人家成功的经验,沈书记太想让小岗发展了。”
30年前“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把小岗人的肚子填饱;30年后“发展改革创新”的沈浩精神,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两种精神,在小岗交相辉映;两种精神,都是深厚的民生情怀。
回忆平添了思念。45岁的村民郭平先是小岗村腰鼓队队员。听完报告会的她泪水涟涟,耳边又响起了沈书记仿佛“昨天”刚说的话语,“农闲的时候,人们拉闲话、打麻将。现在有了腰鼓队、花鼓队,建了图书室、文娱活动室,兜里有了点钱,精神文明更要搞好。”
现在农闲时,每天下午两点多,郭平先都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打腰鼓,“腰鼓队是沈书记建的。把腰鼓打好,是我们对沈书记最好的怀念。”
回忆平添了期盼。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听完报告会,晚上在自家的饭桌上还念叨,“当初沈书记带着我们村干部和大伙一起修路,还顺便修了两条岔道。今年早些时候遇见他,还和我说,年底前把我家门前的小岔道也打上光光的水泥,让俺家放炮过年呢。他这一走……小岗需要沈书记这样的好干部,我们真舍不得他。”
村民们还记得,沈书记你说过,“小岗”不应该“小”,也不能“小”,小岗村可以“大”,可以越来越“大”。你为小岗找到了一条稳步发展的大路,而自己却先长眠在了路旁。
掬一捧很早以前就憧憬过的泥土吧。沈浩书记,小岗人上路啦……
网友热议如何向沈浩学习做人与做事
唯愿沿着他的足迹前行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一场特殊的沈浩事迹报告会:台上台下都是最熟悉他的人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