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3 20:5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15版 | 查看:709次
当今时代,相对于通过语言文字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认知自我和世界,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视觉文化及其特点已刻不容缓。
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方式
简单地说,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它们既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两种方式,也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总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在人类认知世界的不同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通常是认知主体通过感官获取信息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主要形式。对单个人而言,人的认知能力是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亦是如此。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通过感官尤其是视觉器官来获取认知信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常见也最基本的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一般喜欢感觉,在各种感觉之中,最偏重视觉。视觉是古代西方文化中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感知能力。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所限,古人一般通过观察的方式来认知世界。比如古希腊的先哲们大都从自然本身中来寻找世界的本原,把人的感觉能力尤其是视觉所能感受到的水、气、火、土等自然物视为世间万物产生、变化和最终灭亡的终极原因。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也有同样的特征。可见,由于实验条件的欠成熟和概念体系的不完善,古代哲学家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界事物本身的特征。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最早出现的学科包括天文学、几何学等都是基于早期人类对变幻多端的天体和常年耕种的田地等自然事物与现象的不断观察而建立的,都是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外在形态和运行规律的持续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当然,古人对于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的信息会进行理性的、概念的加工,只是相对来说并不十分成熟和系统。
有人认为,人类对世界进行认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方式也可以说成是感官认知和概念认知,而认知的结果则往往被人们粗略地区分为表象与本质。理性认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是人类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性认识,一般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均建立在概念体系的基础之上,所以也有人称理性认识为概念性认识。进入到概念认识阶段,意味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有了更为强大的武器。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可以通过概念的形式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反映。概念是人类通过思维能力对视觉等方式获取的信息进行抽象而得到的,其内涵是抽象的,但其内容则是具体的。可以说,概念认知方式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
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再仅仅依赖和停留于视觉等感官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而是打上了理性的印迹。他们认为,视觉感知要比概念性认知低级,因为视觉感知是与时间、空间密切相关的,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和影响。因此通过视觉可感觉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只能说是世界的表象。而概念则是可靠的、真实的、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表征。从此,人类更多地通过概念式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视觉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认为只有能被语言理解和表达的概念性知识,才是对世界的最真实的认知,而简单的视觉刺激所获得的东西则是非本质性的表象。
视觉文化的兴起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普通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时,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现的原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语言文字”转型为“图像”或者“视觉”。美国学者威廉·米歇尔就指出,一种以形象尤其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不经意间形成并壮大起来,而以概念性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则逐渐式微,这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生活方式和认知范式的一种转变。也许米歇尔的观点有些武断,但视觉文化的兴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相机、手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中生动的声音和图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字的功能,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视觉文化蒸蒸日上。
有人认为这就是技术异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在此我们姑且不对此论断进行评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工具创造出来的技术图像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以继承和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文明成就,探究隐藏在可见的现象背后的不可见的事物本质。这些所谓的事物本质被近代以来的哲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思想和意念的非实体性领域之中,它们往往是通过各种语言来编码的。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于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原因在于,人类对于概念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行为,概念思维会有一个自身概念,或者说概念思维会反思自身,但视觉的感知却不可能反思自身。视角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的概念性认知模式。
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视觉素养指人们通过“看”的方式来获取、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素养,是一种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视觉素养,首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无疑会具有持续而稳定的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也正因为接受了系统的人文教育的熏陶,人们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沉浮起伏,正确看待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也才能如其所是地审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会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从而理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
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还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多元文化交融冲突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世界图像,它们有真有假,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好有坏。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颠扑不破的正确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个游戏?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那么,这样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因此,提高人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地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信息,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作者:张今杰,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副院长、教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