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5度的温暖——《寻访中国好人》之《6000份关爱背后》编导手记

发布时间:2010-01-18 11:22 | 来源:中国好人网 | 查看:2243次

  2009年12月29日至2010年1月6日,我们肩负寻访神秘的慈善团体“辛文助学会”来到了吉林省吉林市,在经过8天的采访,我们在“寻访中国好人”的路上又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零下35度 让采访很不简单

  2009年12月29日,我们从贵阳出发了。出发前查看了下吉林的天气预报,零下35度,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再三犹豫之下,责任让我选择了踏上此次行程。但是随着火车的前行维度的增加,气氛越来越不对。温度低得简直让人心慌,甚至已经让我们这些正宗的南方人失去了对雪景的最初兴奋感。这时我发现火车厢的角落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了。

  31日早上,我们到了吉林省吉林市,这里准确的温度是零下34.8度。活了26年的我终于有机会发动全身的感官来感受这传说中的零下35度!真的让人震撼!“眼睫毛都结冰了”这话一点都不假。中午我们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了紧张的采访任务。低温度对身体的考验还不算什么,毕竟“意志”这东西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支撑一下。但是这样的天气对我们完成外采任务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蓝光摄像机无法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于是我们立刻联系当地媒体寻求解决办法,然而由于机型的不同,当地媒体也不能提供摄像机的保暖设备,所以我们只能在室内将摄像机开机预热20分钟,再出门进行约一分钟的拍摄。就这样,我们非常缓慢的进行着此次吉林之旅的拍摄。低温的天气还造成了道路结冰,这对我们的出行也造成了阻碍。比如在前往杨木镇采访当事人曹俭时,30公里的路程就行进了近3个小时!还有原计划对当事人徐红艳进行的采访却因为前往乌拉镇的道路结冰封路被迫停止了。天气原因造成节目的部分外采缺失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遗憾。

  神秘的“辛文” 不神秘的帮扶

  遗憾是有的,但是感动也弥漫着整个行程。“寻访中国好人”这次特别节目的出访,让我再次体会了很多久违的东西,这些东西又一次重重的吹响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号角。“做好人,做好事”永远都是我们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既简单又崇高的美德。

  “辛文助学会”对于外人来说是相当神秘的。没有具体地址,没有机构实体,就连救助也是“辛文”单线联系被帮助者。但是在吉林当地“辛文助学会”已经被媒体追踪报道多年,民众对它的认知度也已经非常高了,我们经常一问关于“辛文”的问题便有人一语道出“你找辛文助学会啊?我们这里新闻都报道好多次了,有个叫高喜文的,你打他电话嘛。具体的情况我们就不知道了。”可见,“辛文”在当地做这样的好事已经是家喻户晓。他们所做的是真正的“举善不留名、施恩不图报”。24年来,“辛文”的成员省吃俭用把自己的工资每月拿出一部分用来做善举。他们到现在为止已经默默无闻地资助60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家庭特别困难,成绩特别优秀的“双特”学生是他们挑选的对象。而“辛文”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在精神上对这些“双特学生”进行鼓舞、在思想上进行启迪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些受到他们帮助培养出来的人基本都是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的机构,这样的“好人好事”正是给了当前一些大张旗鼓做慈善,寻寻觅觅没什么善举,仅仅是借机扬名甚至是诈骗钱财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1月4日,我们联系到其中一个当事人权老师。他提出我们不远千里来到吉林,对我们的敬业精神表示感谢,同时跟我们说“你们挺辛苦的,跟我打电话都要打一个小时,这么贵的漫游费”。之后,权老师便特地找人送了部当地的手机过来。这大大的方便了我们在吉林工作,也让我们这一行很不适应零下35度的南方人体会了北方人的热情,体会了吉林的零下35度的温暖。这才有了节目中送手机的情节,并且通过这个情节也引出了一个收到助学会资助学生的实例。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这个组织深入骨髓的“做好事”本质。

  这一行,我们感受了零下35度;这一行,我们更体会了6000份关爱汇聚起来的温暖。(编导:顾凯)

(责任编辑:左浩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