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0 16:2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04-11 08版 | 查看:744次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著名学者余世存日前最新出版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被誉为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在本书的推荐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书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解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
书中信息量大,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方面,古典诗词、现代诗也引用得非常多,如阿垅的诗、里尔克的诗、穆旦的诗等等。比如,在写到“惊蛰”时,作者写道:“当然,中国人更熟悉龚(龚自珍)师,还有鲁迅的诗……一代代先行者希望唤醒人心。据说嗜欲深者天机浅,那些本能生活的、那些沉溺于欲望中的人,与天地沟通的灵性、智慧是极为浅薄的,他们的一个表现就是贪睡。冬去春来,在惊蛰时分,那些装睡的人,那些昏睡的人,那些贪睡的人,他们未必听得懂天地间的雷声?未必明了天上雷公的愤怒?”
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而余世存的书却从中拓展开来,将节气等自然变化进行了文化的延伸。
余世存讲述每一节气,都力图从某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中国人的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相应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很喜欢这本书。不久前,白岩松与余世存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节气的对话。白岩松说, 十几年前,一位政协委员首次提交“‘二十四节气’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当时被很多人嘲笑,说这又不是黄山、故宫。但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真的申遗成功了,令人特别开心。
“但是申遗成功,无论是对于二十四节气,还是对于中国,真的就因此会发生多大变化吗?二十四节气不会像很多已经申遗成功的事物,从我们生活中远去,被保护,进博物馆。它依然在我们生活当中,实用性非常强。”白岩松说,最近他一直在看美国作家迈克尔·曼写的《东北游记》,里面19个章节里有八章是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命名的。
“一个外国人熟悉了中国,天然地会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他记录着这几年在东北的生活,比如春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征,白天和黑天一样长。”白岩松说:“这本书特别不适合一口气看完。最好到每一个节气时去看相应的内容,用上一年的时间。这是阅读本书的最佳方式。”
在余世存看来,时间也是有颜色的,比如春天的颜色是绿色的。时间也是有声音的,春天的声音是号角之声,就是年轻人的声音,像号角吹起来了。他说:“我们要理解春夏秋冬有自己的规范,每个节气对人都有要求和约束。比如到了大暑节气,古人云‘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是指作为一个君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到了大暑节气,要关心亲友、同事会不会中暑。心里有这个意识,就有公共关怀。”
时间也有味道,在余世存眼中,春天的味道是酸的,夏天是苦的,夏天代表年轻人,年轻人要能吃苦。秋天是辛辣的味道,冬天是咸味。南方是苦的,所以南方人做菜要放糖;北方是咸的,北方人吃酸菜很厉害。时间、空间有这么多的含义供我们挖掘。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我们对自己的人格应该有所期许和要求。
在白岩松眼中,了解“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是懂得顺时而生。“这有双重含义,第一就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要顺时而生地生活,立冬的时候不能有立夏的穿着打扮,每个季节吃每个季节的食物,去当地要吃当地的好东西。有一次我去新疆,在飞机上畅想的是可以吃到手把肉、拉条子,结果一落地却被人领去吃海鲜……贵的离谱,也难吃得离谱。这就是典型的不顺时而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11日 08 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