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目标加油干(3图)

发布时间:2019-03-07 21:29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3-06 10版 | 查看:1580次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

  经济增速目标科学合理

  本报记者  韩  鑫  朱佩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这个预期目标有何深意?

  “经济增速设定这一区间目标是科学合理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委员认为,这一目标兼顾了保持就业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防范重大风险等多方面要求,有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刘伟委员说,要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从就业看,经济增长是稳就业的基础。要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就需要经济增速保持在这一水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刘伟委员说,按照去年GDP增速6.6%计算,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9—2020年年均GDP增速须达到6.15%,才能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实现6%—6.5%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刘伟委员认为,当前需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过高的GDP增长目标可能会导致稳增长政策过度加码,综合考虑,保持在6%—6.5%的水平具有可行性,且与我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相匹配的。”

  河南省商丘市市长张建慧代表说,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传递出明确信号,商丘将加快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不断为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第三产业持续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一预期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张建慧代表说,“我们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运行在合理区间。”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

  本报记者  李心萍  庞革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体现出中央对就业的高度重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委员说。

  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莫荣委员说,在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面临不小挑战。根据测算,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拉动城镇新增就业190万人。今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6%—6.5%,因此,实现就业目标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莫荣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这既是今年‘稳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为应对未来一段时间日益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所做的重要准备。”莫荣委员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广西贺州市市长林冠代表认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要统筹推进发展新动能,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开发更多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岗位;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职工技能提升、岗位转换,促进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

  林冠代表说,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要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问题,深化扶贫劳务协作,打造“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物价稳定释放消费潜力

  本报记者  韩  鑫  杨  昊  韩春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一目标传递出一个信号,让百姓舒心消费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利于引导百姓消费结构优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能够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河北省发改委主任党晓龙代表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洁委员认为,物价形势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3%左右的目标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预期。

  物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党晓龙代表认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预期目标充分考虑了商品供应、工业生产资料等因素。粮食、食品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有序增加,工业生产资料涨幅继续收窄,传导压力减弱,因此,今年价格运行将以“稳”为主,把预期目标确定为3%左右,是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孙洁委员说,去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消费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当前, 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教育、养老、医疗、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保持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将进一步释放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党晓龙代表说,保持全年物价稳定,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居民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变化,优化价格调控措施,强化市场价格监管,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效降低价格波动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影响。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

  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

  本报记者  王  浩  汪志球  程  焕  邱超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这一目标聚焦全面小康的硬任务,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杨永英代表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过去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200多万人,现在还剩1660万人,脱贫任务艰巨,但再难也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聚焦特殊贫困群体。”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委员说,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民生领域欠账多,特殊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复杂,应集中优势兵力,用非常之力,既要“一个都不能少”,又要减少和防止返贫,一鼓作气完成目标。

  脱贫攻坚,要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杨永英代表说,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不能急躁蛮干,也不能消极拖延,要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脱贫质量。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杨永英代表说,要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细做实。” 杨永英代表说,要健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措施,配套就业创业规划,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提升脱贫质量,关键是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 陈晓华委员说,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针对贫困群众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降低能耗助推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寇江泽  任江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这个目标传递出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号,是立足优化经济结构、能源消费变化等情况确定的。”农工党中央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代表说。

  2018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1%,完成下降3%以上的目标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委员说,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粗放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低耗能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大,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

  实现今年的目标难不难?“难度不小,但只要下决心是能够实现的。”谷树忠委员表示,随着节能降耗稳步推进,容易的措施大多已实施了,剩下的多是“硬骨头”。要进一步降低能耗,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工艺技术升级、培育环保产业等。这就需要采取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实行能源合同管理等措施,推行少消耗、少排放、高产出的先进清洁生产方式。

  “实际上,节能降耗与减排存在协同效应。从深层次看,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节能降耗也是调结构的手段。”罗胜联代表说,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具体的政策措施要保持一致、相互促进,协同推进节能减排,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赤字率拟按2.8%安排

  适度增加赤字风险可控

  本报记者  李丽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安排,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今年适度提高赤字率,并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这是统筹考虑的结果,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风险、稳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委员认为,今年减税降费的规模将近2万亿元,考虑到今年财政支出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6.5%,所以适度提高赤字率是必要的。

  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一般将赤字率3%设为“安全线”。“为更好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我们不能轻易突破这道防线。而且,将赤字率锁定在3%以内,也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了政策空间。”高培勇委员说。

  赤字率适度提高到2.8%,全国财政赤字为2.76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这样安排,释放了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信号,也与各方面支出需求相适应,有利于更好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云南省财政厅厅长张岩松代表说,今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9%。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缓解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压力,决不让基本民生保障出问题。这对基层干部群众来说,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岩松代表说,防范地方债务风险,要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对政府债务“借、用、还”全过程监控,搭建财政金融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对政府性债务、隐性债务实行项目、资产、风险三级穿透管理,切实做到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应对”。

  版式设计:郭  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