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自家的好警察”曾云波:大山情怀耀警徽(图)

发布时间:2010-01-17 08:3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1-15 | 查看:5010次

曾云波工作照(资料图片)

  41岁的曾云波,2004年从消防部队转业到福建省云霄县公安局和平派出所担任通贝村驻村民警。

   通贝警务室位于革命老区、海拔1051米的乌山上,管辖通贝、桥头、棪树和茶山四个行政村。这里山高水险、地势偏僻。以前这里每年发生刑事案件4至5起,打架斗殴致使村民关系紧张,因为当地派出所太远了,村民有事一般也不找警察。然而,自从曾云波来了以后,这里案件少了,秩序好了,群众高兴了。

   爱民心

   曾云波舍弃城市的繁华,主动请缨来到山村警务室工作。但事情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也曾遭受到群众的冷遇。刚来时,满怀激情的曾云波到群众家中走访,吃的却是“闭门羹”,找群众聊天,群众都爱理不理。深居山区的老百姓足不出户,很少见到警察,在山里的老百姓看来,警察上门肯定是坏事。

   曾云波从最简单的语言沟通做起,悄悄拜师,学习当地客家方言,努力消除与群众之间的语言障碍。他还经常利用每周回一次县城的机会为群众捎回信件和其他物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道理村民都懂,可一旦触及到一己之私,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刚开始修建村前的盘山公路时,许多村民都有抵触情绪,因为修建公路占用到自己的田地,便不愿配合。曾云波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使他们由消极抵触变为积极配合,公路得以如期修建完工。如今,村民们踏上这条平坦、结实的水泥路,真正感受到了修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当了解到山里有许多富余劳力苦于无工可做时,他便联系两家企业,在警务室举行招工活动,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

   针对当地有些群众办理户口难的问题,他专门邀请县公安局领导到警务室现场办公,专题解决三个村未落户群众的户口问题,方便他们的孩子上学、务工;针对当地不少老人由于交通不便或经济原因而无法下山看病的情况,他主动联系、邀请县里医院的医生上山开展义诊活动。此后,该医院每季度都到通贝警务室辖区开展义诊,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2008年2月16日上午10时许,通贝村民张某到警务室报称:他患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吴某两天前从家里走失,请求公安机关帮助寻找。曾云波闻讯后,立即电话通知村两委和联防队到警务室集中,分四组开始寻找。时值寒冬,气温在零度以下,各搜寻组克服重重困难连续寻找四天,终于在十里之外的一个山洞中找到奄奄一息的老人。抬回老人后,他又打电话请乡卫生院医生上山诊治,还自己掏钱给老人看病,感动了所有在场的村民。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很快脱离了险境。张某激动地说:“曾警长不是我们的亲戚,但他却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我奶奶,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近年来,辖区内不少青壮年夫妇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老人照顾孩子,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了帮助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他把辖区内全部留守儿童情况详细记录在册,经常入户看望,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购买文具、书籍送给孩子们,有时还利用晚上时间帮助他们辅导学习功课,使他们时时感受到关爱。他还与贫困学生结对子,开展捐资助学活动。2007年7月底,曾云波在入户访查中得知,家住通贝村的张某考上了福州大学,这是全村该年唯一一个考上省重点大学的学生,但是由于经济困难,全家人为昂贵的学费犯起了愁。为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不致破灭,曾云波迅速下山找到了团县委,三天内联系到一位爱心人士,捐助了5000元。在曾云波的宣传发动下,村里的乡亲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短短的一个星期,为张某捐款2万多元,圆了他的大学梦。怀着感激之情,张某与家人将一面写有“警民一家亲”的锦旗送到警务室。

   短短的一年多下来,曾云波为辖区群众做好事30多件,捐款4000多元,使警务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群众的心是明亮的,他们把为他们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记在心上。一些群众特意跑到派出所,指名要向曾云波赠送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和山里的土特产,他们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曾云波的感激之情。

  “蜜蜂嘴”

   蜜蜂嘴不仅采蜜,而且传播花粉。警察的“蜜蜂嘴”,不仅善于化解群众之间矛盾纠纷,而且要善于传播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把和谐送进千家万户。

   针对辖区的特殊情况,曾云波每周不少于5天驻扎在警务室,超过规定时间的三倍多。在警务室期间,他天天都要上门走访群众,与村民谈天说地。只要曾云波呆在警务室,警务室也经常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场所。村民们每天有事没事都会来到警务室串门、做客、拉家常,洋溢着警民一家亲的融融暖意。在交流中,曾云波向村民宣传相关政策措施,让村民受到法制教育和形势教育。在法律意识淡薄的山区,曾云波成了一名法律传播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宣传效果使曾云波化解矛盾纠纷得心应手。只要哪家有矛盾,曾云波就上哪家劝解;只要哪里有纠纷,曾云波就会出现在那里,直到矛盾纠纷解决了,他心里才踏实。一年多来,辖区的矛盾纠纷都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

   “身边有这样的警察真好!”一提起曾云波,通贝村村民张某妹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原来,张某妹与哥哥因一块土地纠纷,两家长期争执不休,双方的不少亲友也渐渐参与其中,村委会多次调解都没法解决。曾云波得知此事后,深入调查取证,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人的充分证据,又多次给哥哥做思想工作,给他讲解相关的土地法规和政策。在曾云波的主持下,双方就土地的具体面积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当场达成和解,化解了矛盾。这场土地纠纷的圆满解决,赢得了群众好评。

   2007年11月30日上午,通贝村村民张某驾驶一辆农用工程车在倒车时将年近八旬的吴老太太撞死。12月3日上午,当吴老太太家举行葬礼时,死者的下河乡娘家亲戚十几个人来到通贝村,要求张某父亲当场赔礼道歉后再举行葬礼,张某父亲以为死者的娘家亲戚要来闹事,立即组织几十名亲戚手持木棍等器械集中在家里,死者的亲属知道此事后也组织几十个人要与之对抗,并扬言要将死者尸体放在张某家里,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一场家族械斗即将发生。就在这时,曾云波来了,他从村民中闻讯后,马不停蹄赶到了现场,经过2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政策教育,将矛盾及时化解。

   化解矛盾纠纷,动的是嘴上的功夫,凭的却是公心、耐心、诚心。曾云波的公平公正是最让人信服的。这种名气也不胫而走,远播他村。2008年5月,有一位不是曾云波辖区的村民来到和平派出所,指名要曾云波为他解决邻里纠纷。原来他听说曾云波办事公平公正,化解矛盾纠纷很让人信服,因而慕名前来。

   “蚂蚁脚”

   蚂蚁是最勤劳、最有耐性、最不厌其烦的,蚂蚁的脚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在山区工作,最有利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脚。因此,山区警务室的民警也要有一双“蚂蚁脚”,踏遍山山水水,扎紧治安“篱笆墙”,共同构建和谐稳定新农村的“前沿哨”。

   曾云波明白,要抓好辖区的治安稳定,只靠他一人是不行的,需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村治保力量共同抓好治安防范。他积极发动组织辖区各村骨干力量,建立了治安巡逻队和义务消防队。为了不让自己闲着,曾云波坚持自我加压,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54321工作法”,即:做到矛盾纠纷等情况“5个掌握”,平均每天走访4户家庭,每周深入责任区工作3天以上,每月为民办2件实事,每天组织巡逻一次。

   在田间地头,在山街村巷,在村舍农户……人们时常可以看到曾云波忙碌的身影。曾云波根据季节更替变化特点,组织治安巡逻队有针对性地做好治安防范、整治工作。在农忙时节,曾云波经常带领治安巡逻队员深入农户,加强防盗教育和治安巡逻,确保农村集体安全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夏季时节,曾云波就在用电高峰期,做好防触电事故教育宣传,调解好各类的民事纠纷;春节等传统节日,正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期,曾云波就到农户家中做好返乡人员的身份证登记和办理工作。

   走山中路,知百姓事。曾云波养成的“蚂蚁脚”习惯,给他的本职工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他了解到许多治安信息,这为维护一方平安提供了帮助。2007年12月,辖区张某在外涉嫌犯罪被列为网上逃犯,县公安局侦办民警多次上山抓捕未果。有一天上午,曾云波在走村串户中发现张某的父母在家门口宰杀一只鸡。根据在辖区的工作经验,曾云波知道:村民家里杀鸡,肯定有客人来。凭直觉,曾云波判断张某可能会于今天回家,遂与办案部门联系抓捕事宜。果然,当民警于次日凌晨4时赶到张家时,张某茂在家中。人是顺利抓获了,但要带回局里却碰到了困难。看到亲人被抓,张某的亲戚及周边群众共上百人围上来不让带走。见此情形,曾云波站了出来,向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群众自发地散去,办案人员顺利带走了逃犯。

   “人家一个城镇的警察驻扎在我们山区为了啥?还不是为了我们这一方平安。我们应该理解他、支持他,贡献自己的力量。”曾云波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认可。

   有了群众基础,就能依靠群众力量。为了维护山村的安宁,曾云波积极发动组织辖区各村骨干力量,多方筹措资金,购置战斗服、灭火器、抽水泵等设备,建立了一支兼巡查消防为一体的义务巡防队。曾云波既当指挥员,又当小教员,经常带队巡逻,培训巡防队员。2007年9月,一部电视剧在云霄县开拍,由于拍摄电视剧在该县尚属首次,许多群众闻讯蜂拥而至,在基地附近的各个山头和峭壁上驻足观看,一方面严重影响摄制工作,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曾云波体谅到县局警力紧张,一个人主动承担起责任。他带领通贝村干部和治安巡逻队员,全力做好拍摄现场秩序维护工作,天天扎在基地,劝说、疏导围观群众,使摄制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了一个半月时间如期完成了在该县的摄制任务。

   一年来,在不留死角的严密防控下,曾云波的辖区没有发生一起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消防事故,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老区人民在享受着宁静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平安与和谐。通贝村村民张生福深有体会地说:“现在不管什么东西都不会丢掉,摩托车、肥料等放在家门口都没关系,觉得很放心,以前就不行了。”

   作为扎根山区的民警,曾云波凭着一颗“爱民心”、一张“蜜蜂嘴”、一双“蚂蚁脚”,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自家的警察”。

(责任编辑:袁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