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6 14:2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08-17 02版 | 查看:1274次
王钟的
面对似是而非的谣言,很多人只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主动辟谣,就是还真相给公众,让公众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作判断。
G20杭州峰会临近,就在杭州紧锣密鼓地为峰会顺利召开作最后准备时,网上关于G20峰会的各种谣言也开始肆意传播。高速公路只出不进、客运中心站关闭、不能寄快递等谣言,直接干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出行。为此,浙江省官方通过微信公众号、当地主流媒体等平台逐一批驳了谣言。通过这种方式,谣言传播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杭州市民受谣言影响的生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每逢国家举办重大比赛、会议和纪念活动,谣言都屡屡成为主流舆论场以外的杂音。早如北京奥运会期间“驱逐民工离京”“姚明退出奥运会”“开幕日不能登记结婚”等谣言,近如APEC峰会时提醒北京市民“不要乱开窗户乱挂衣服”的谣言,这些谣言都有这样的特点:与世界瞩目、政府重视的重大活动有关,关系到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迎合了社会上的某种情绪或矛盾。传播这些谣言,给人造成“举办重大活动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的错觉。
官方主动、及时地辟谣,是遏制谣言的强有力手段。对于传播中的谣言,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老百姓的确是“不明真相”的,面对似是而非的谣言,很多人只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主动辟谣,就是还真相给公众,让公众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作判断。
但是,阻击谣言注定是一场复杂的工作。从时间上看,不管辟谣做得如何充分、速度多么快,都不可避免地走在谣言的后头,谣言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危害也已经产生;从传播途径看,传谣和辟谣存在于两个舆论场,谣言存在于民间、人际、非主流的舆论场,而辟谣发生在官方、权威、主流的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当然存在交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辟谣信息很难全面覆盖另一个舆论场。
对个体而言,当谣言和辟谣信息相继传来,面对复杂的信息流,可能会无所适从,进而选择相信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就是说,谣言能不能被具体的人所接受或否定,最终取决于他本人有没有印证谣言。在很多时候,一个“特例”就能让谣言大肆传播,让辟谣的努力功亏一篑。毕竟,个体更关心的是个人具体的遭遇而不是全局。
比如,尽管杭州没有出台不能寄快递的规定,但在严格落实寄快递实名登记制度的背景下,一些不具备登记验证条件的快递企业为避免被查处,主动停止了上门收件业务。照理说主要责任在快递公司,但寄快递的群众可能会误解为是政府不让寄快递,快递企业更会私下里把责任推给政府,而不可能承认是自己出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辟谣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敦促快递企业完善流程,不给谣言以可乘之机。
在此次辟谣中,有关部门已注意到了用实例阻击谣言。针对餐饮店、菜场、药店要停业的谣言,当地媒体采访了多家商家,他们均表示没有接到要求关门的通知。相比通告式的辟谣,这种用具体事实辟谣的方法多了对话和沟通的姿态,起到的效果无疑更好。当然,不排除个别商店主动关门的情况,这同样需要有关部门与商家充分沟通、传达准确信息,避免因此影响百姓生活。
表面上看,阻击谣言是一场舆论战和话语权的争夺战,但实际上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检验。只要及时、主动的辟谣与妥善的治理措施相配合,谣言就不会有什么生存空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