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2 21:21 | 来源:光明网 2019-02-13 16:29 | 查看:1557次
作者: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李晓龙
近年来,通过“葛优躺”“懒猫瘫”等娱乐文化符号来表达态度情绪的“丧文化”,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搭车商业营销在部分青年中流行开来。“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成为时下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
客观来讲,我们尚不至于谈“丧”色变。因为,心怀梦想、乐观奋斗是中国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很多时候,“丧”只是部分青年排解压力、发泄情绪的“阶段性玩闹”,是短暂的态度表达而非长期的价值取向。然而,语言毕竟是传播人们思想和情绪的交互性工具,“丧文化”消极的解构话语在相互调侃中,自然会将负面消极情绪渲染开来。“丧文化”的背后是西方资本主义个人至上价值观,其极端自我功利性误导人们轻视家庭、蔑视亲情,偶遇挫折便自暴自弃、甘于堕落、颓废人生。放任“丧文化”滋长蔓延,势必危害青少年成长和社群和谐,因此,我们又必须警惕并抵制“丧文化”。
作为青年人,广大年轻党员干部近距离感受着“丧文化”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广大年轻党员干部也理应成为抵制“丧文化”的先锋兵。广大年轻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丧文化”的社会负面作用、自觉远离“丧文化”,要积极亮剑发声,坚决批评、抵制“丧文化”尤其是其背后的个人主义错误思想,深层关注“丧文化”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担当尽责,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青年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年轻党员干部绝不能沾染“丧文化”。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作为青年群体的“关键少数”,年轻党员干部在青年当中往往发挥着“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倘若年轻党员干部也通过微信、微博传播“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等“丧”气十足的流行语,那么“丧文化”释放出的负能量将会更大,同时也会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年轻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远离低级趣味,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管好自己的网络社交生活,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年轻党员干部更要练好抵制“丧文化”侵蚀的“内功”,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练就如磐信念、如铁意志,正心明道,豁达开朗,不断涵养“遇到挫折撑得住,遇到磨难经得住,遇到挑战扛得住”的强大定力。
年轻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制“丧文化”。面对“丧文化”,年轻党员干部不能抱着“老好人”的看客心态。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老好人”思想,说白了就是没原则、无纪律、和稀泥,是明哲保身,结果就是在一团和气中助长了错误思想的气焰。“丧文化”背后错误的个人至上价值观迷惑性强、危害性大,对此,广大年轻党员干部不能做看客过客,不能当“爱惜羽毛”的太平绅士,必须敢于向“丧文化”亮剑。要发扬敢于担当、善于斗争的精神,广泛地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撰文发声,瞄准个人主义错误价值观,有理有据地予以驳斥痛批。广大年轻党员干部应积极参与到“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当中,推进“阳光跟帖”行动,持续广泛、强有力、有针对性地发出青年好声音,制作推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喜欢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
年轻党员干部要关注解决“丧文化”背后的现实问题。青年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系统性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反映。“丧文化”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比如,近几年,高房价引发了自我评价和阶层主观评价偏低,职业竞争的激烈性和高流动性引发了生活单调和人际关系的疏离,这些都会引发青年群体的孤独感、无力感、不确定感,于是一个个“小写的自我”慢慢生成。对此,广大年轻党员干部应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担当尽责,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青年群众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面向进城务工青年,基层社区的年轻干部要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企业青年,企业的年轻党员可结合岗位建功活动,引导身边的青年同事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广大农村青少年,大学生村官、年轻驻村干部要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问题,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村青年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