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8 21:46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9-01-27 06:56 | 查看:1240次
为建设干净卫生的村居环境,王寿梗与村干部一起推进清洁活动。图为王寿梗(右一)给村民发放洗涤用品。(资料图片)
王寿梗(左二)与村民们一起套种白芨。(资料图片)
从接到驻点扶贫通知到离开北京,不到一周时间,2016年7月15日,在大山里长大的王寿梗,又带着一腔热血回到了大山。这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信访室干部,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帕哈乡磨石村。
“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湿滑,一进村就摔了一跤,粘了一身的家畜粪便。”谈起入村时的情景,这位有着15年兵龄、宽肩厚背的汉子至今感慨万千,“对村里的落后面貌感到吃惊,同时也更坚定了帮助村民脱贫的决心”。
磨石村是王寿梗的驻村扶贫点。作为中央机关在磨石村的首个扶贫干部,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两年,与村干部干一样的活,走一样的路,吃一样的饭。
在这两年里,磨石村新建安全住房102套,新建村委会综合体1300多平方米,村校400多平方米,新修村组路10.2公里。到2017年12月,磨石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户366人全部脱贫。
“村里来了个较真的‘第一书记’”
2017年3月,磨石村“两委”换届如期举行,没有串门拉票,也没有家族势力“搅和”,选举现场井然有序,村民们排着队郑重投下了自己的选票。“这次选举像模像样”“感受到了作为选民的权力”……村民们高兴地说。
变化,源自于王寿梗的认真,村民们都知道,“村里来了个较真的‘第一书记’”。
“一定要把群众信任、能干实事、组织信任的好干部选出来,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好。”王寿梗说。在磨石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他认真组织大家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村民小组组长作用,防范拉票贿选、家族势力干扰选举等问题发生。
较真,也体现在村“两委”的运行上。“‘两委’职责是什么?”“例会怎么开?”“重大事项怎么定?”……王寿梗通过“三会一课”“村民夜校”等方式,着力提升村“两委”工作的严肃性,推动各项村务活动有板有眼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他还在磨石村组织选举了雷波县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村“两委”班子既能干,又干得“敞亮”。
村“两委”强不强,关键在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此,王寿梗深有体会。“群众利益无小事”,他带着村干部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见,面对面了解每名群众的情况。村民提出来的困难,他要求村“两委”干部毫不犹豫担起来。为解决村民外出看病交通不便的问题,他和村委会多方努力,推动医疗集团在磨石村建立远程接诊点,村民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诊断。
“实事求是,种点啥换成钱才是硬道理”
紫山药26亩、猕猴桃25亩、山桐子425亩,驻村两年,王寿梗带着村民们种了476亩地。他由一名机关干部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从来到磨石村那天起,王寿梗就在思索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子。“村里交通闭塞,发展工业和旅游业不太现实,靠政府补助也不是长久之计,实事求是,种点啥换成钱才是硬道理。”
说干就干!经多方考察并请有关专家论证,基于磨石村土壤和海拔等自然特点,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销售前景,王寿梗跟村干部商量后拍了板:先种10亩紫山药。
“品种是我从南充引进的,5块钱1斤,1亩能挣1万块钱。”王寿梗算了一笔账,紫山药生长周期4个月,当年种当年收,保证村民能挣到钱。
“你们包回收吗?不包回收我们就不干!”对于这个决定,村民们却心存疑虑。磨石村没有种植紫山药的历史,让村民们去种植一种自己从未了解的作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之磨石村是彝族聚居村,大部分村民说不了也听不懂汉语,做思想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想法好不怕大家不接受。王寿梗和驻村工作队反复登门与群众交流,不懂彝语,就带个村干部当“翻译”,实在不行,就连手带脚跟村民比划。靠着一腔热血,他硬是说服了10户人家,每户愿意拿出一亩地。
地平好了,村民却不会种,王寿梗便请来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手把手教村民种下了10亩紫山药;有的村民虽然同意参与种植,但思想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态度不积极,他就反复做他们思想工作;有的在后期推进过程中不愿意参加劳动,他就和村组干部一起帮着村民干……
2017年底,10亩紫山药顺利收获。
2018年,看到效益的村民自发加入了进来,种植面积达到26亩。以前消极应付不愿劳动的村民积极性也显著提高,种子还没到,就早早把地翻好了。
紫山药的成功种植,让王寿梗和驻村工作队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又带领村民建设了20多亩优质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利用荒山荒坡种植高端油料作物山桐子树400多亩,探索在山桐子树下种植白芨等中药材,在山林里养鸡、养猪等。同时积极协调相关企业在磨石村建成电商便民服务站,提供代卖、代买以及互联网知识普及等服务。
“王书记,鸡场今天产蛋了!”2018年10月,村集体扶持贫困户杨格伯建设的生态蛋鸡养殖基地产出了第一批蛋,这位心存感激的村民特意发来照片给王寿梗报喜。
“打心里为他们高兴。”王寿梗笑着说,“看到村民靠着诚实劳动过上好日子,比自己赚了钱都高兴。”
“就是想带他们出来看看,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186户人家,810人,160多个学生,高中生只有2个,大学生只有1个。很多孩子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艰险山路,身上、脸上沾满了泥土,辍学问题非常突出,每当看到他们,总会不由激起我童年的回忆……”
回忆起磨石村孩子的教育问题,王寿梗的眼中写着忧虑。对于同样出生在农民家庭的他来说,那是“一种身心共鸣的疼”。
一定要找机会带孩子们出去看看!这个想法,在他的心头埋了一年。
2017年,四川省直机关工委主办“走出大山看世界”活动。王寿梗积极组织,先后把磨石村的10名孩子带到了成都,让他们参观知名高校、科研企业等单位。大开眼界的孩子们兴奋不已,王寿梗在活动现场告诉他们:“起点的高与低不代表明天的成绩,关键是要有志向,要咬紧牙关,做到最好。”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王寿梗深知“志”“智”“技”对于山区百姓的意义。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有个好的学习基础,他依据现有的政策和条件,全力而为。根据凉山州委、州政府“一村一幼”的建设规划,他加快推进磨石村幼儿园建设,建成400多平方米幼儿园教学楼,并招收了四名既能说彝族话又能说普通话的幼儿园老师,开展“双语”教学。他协调社会爱心团体免费为磨石村幼儿园建设完善了标准住房,科学调剂饮食,让孩子们能吃上既免费又有营养的热乎饭菜。有了这个幼儿园,家长们改变了原来带孩子下地干活的做法,每天早早就把孩子送到了教室。
为进一步增强村里自身的造血功能,他带领村委会定期评选致富标兵、技能标兵、学习标兵、卫生标兵,同时协调西南财经大学“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课题在磨石村试点实施,激发村民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和动力;他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磨石村网络光缆架设,并在村委会设置了互联网终端;他还坚持每周为村民放一场公益电影……
“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磨石村的村民说不了太多的汉语,但有一句说得很流利:感谢共产党。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话。”王寿梗说,两年的扶贫经历也改变了他自己,“原来走在山路上脚趾头都要抓得紧紧的,现在坐在摩托车后面都能打个盹”“掌握了更多群众工作方法”“宗旨意识更强了,不只说在嘴上,更要落到实处”。
回到原工作岗位的王寿梗,还会时不时打听一下磨石村的近况。“村里的垃圾要尽快处理啦”“上小学能不能别让孩子们走那么远”“党和政府扶贫力度这么大,对未来要充满信心”……他一件件数划着,宛如仍在大山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