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2 22:50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2日 13版 | 查看:1109次
编者按
2019年,人民“关切题”,中国教育如何作答?在刚刚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以“落实”二字为今年的教育发展路径定调。陈宝生说,要针对短板和薄弱环节、突出“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对教育改革再认识、再设计、再深化、再冲锋。
“打硬仗”“打持久战”的2019年,将给百姓带来哪些真实的教育改变?结合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本报独家梳理了2019教育十大举措、行动,并邀请权威专家解读分析,让我们共同关注——
落实立德树人 整体、系统、全面发力
●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
解什么: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有待完善,德育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教材建设需进一步统筹规划,审查制度应进一步健全。
怎么解:研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编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推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使用全覆盖。完成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编审和14个学科非统编教材审查工作。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进行全面体检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从整体、系统、全面上下功夫。
首先,要真正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不把立德树人只当作一个口号。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要把育人工作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让育人目标统领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其次,要系统研究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使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让各个学段之间实现有机衔接,让不同科目之间实现相互配合,让各种教育环节达成育人合力。再次,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能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最后,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有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学校的德育就会更加醇化;学校德育工作好了,社会风气就会进一步优化。目前,家庭教育过度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劳动教育,但德育和劳动教育恰恰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关注德育目标时,德育的实效性会大大提升。
(作者:韩震,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成就幸福人生 体美劳教育是基础
●全面有序推进体美劳教育
解什么: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趋势未根本扭转,审美与人文素养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部分儿童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
怎么解:研制《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和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目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研制的《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意见》《关于切实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将出台的加强劳动教育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无疑将对体美劳教育提出刚性要求。
体育重在抓好评价、保障、习惯和示范各项工作;美育重在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加强美育师资培养、加快推进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劳动教育重在推进教育“立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对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组织、保障、途径、载体、资源、评价做出明确规定,并积极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的调研、总结和提炼。
(作者:吴安春,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信息化 变革教育体系的新内生变量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解什么: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数字教育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缺失。
怎么解: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学校联网攻坚工程,力争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7%以上。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建立数字化资源进校园监管机制。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召开中国慕课大会。出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系统推进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
构建人本、开放、平等、适切、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从2012年初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到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再到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已从起步、应用阶段走向融合、创新阶段。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将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地改变传统教育。从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来看,双空间一体化教学环境逐渐形成,跨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内容逐步普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渐受推崇;从教育教学生态和流程来看,高位均衡、多元开放的文化得以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作者:杨宗凯,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唤醒、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解什么: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现象仍较突出。
怎么解: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研究制定家长、家校指导手册。
如今,家庭教育得到明显重视,但关于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等的理论研究薄弱,实践中也有许多误区,如家校合作的方向是立德树人还是智育第一,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还是知识教育等。
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与巨大优势是生活教育,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才能为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生活教育既是父母们最擅长最便捷的教育,也是未成年人最需要最受益的教育。然而,如今生活教育不仅被严重忽视,甚至出现了反生活教育的倾向,“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你管”的流行语,就是反生活教育宣言。家庭教育亟须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既要厘清政府主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也要厘清父母作为监护人的主体责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唤醒和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
(作者:孙云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改革教育评价 处理好“五唯”与“五维”的破与立
●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解什么: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仍较普遍。学校、教师评价中论文数量、科研成果等指标不尽合理。
怎么解: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分类推出评价改革相关举措,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改革制度框架。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研究建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多年来,学校大多形成了一套以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为主要标识的评价体系,此所谓“五维”,对教育发展、人才选拔与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五维”演变成“五唯”,成为评价学校、人才及其贡献唯一标准,进而成为资源分配的唯一标准,严重压抑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不能因“五唯”而一概否定“五维”。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平衡,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一是要在承认和继承“五维”评价标准合理性前提下,遵循教育教学根本属性与人才发展内在规律,增加新的评价标准,更新评价内涵。二是要弱化“五维”评价标准的使用,任何评价工具都有其优势和局限,不能片面夸大,也不宜作为人才选拔和资源配置的唯一根据。三是要为学校和师生创造宽松自由自主的空间,使其从狭隘的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评价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学习和创造。
(作者:刘振天,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让高考更好发挥导向作用、育人功能
●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
解什么:高考考试内容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不够,高校招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使用不足,高职招生办法的特色还不够鲜明,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有效解决。
怎么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探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体系。探索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方案。继续深化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综合试点的序幕。随着改革的推行与深化,在取得一些预期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高考考核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体现为知识的考核,能力、素质、品德、身心等方面考查较为欠缺;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不够完善、难以真正有效开展;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囿于理念的藩篱与操作的难度而举步维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科学研究与改进的方面,如一年多次考试、选考科目设计、计分模式的选择与分数的等值调整等。
2019年,需要针对以上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使高考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与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学选材与人才培养,从而推进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作者:郑若玲,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
多元协同联动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解什么: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双师型”教师总体不足。
怎么解: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启动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考虑建立多元协同联动机制——中央与地方上下协同联动、相关部门横向协同联动、政行企校多位协同联动机制。目前,国家层面已建立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省及地市也要相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同时,部门之间的协调很重要,比如1+X证书制度试点,就需处理好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关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老问题又是新文章,这包括法规和政策的完善与配套、校企合作平台的供需对接、专业和课程标准的适销对路以及技术成果的创新和转化等问题,均需有步骤地解决。而现代学徒制在已经开展了三批试点的基础上,下一步将会全面推广和铺开。
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应在质量品牌和特色上下功夫,与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等紧密对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创新型技能人才。
(作者:邢晖,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小学生太苦太累” 根本出路在提高育人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减轻课外负担
解什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没有全面落实。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辅导比例较高。校外培训机构问题较多。
怎么解: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进行全面体检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回答好“中小学生太苦太累”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切、最忧心的重大教育问题。一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从制度上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清理校外培训与升学挂钩政策等,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解决“中小学生太苦太累”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持续发力——明确“一个思想”:课业负担过重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质量问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是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筑牢“一个根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打牢“一个基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搞好“三个衔接”:即幼小、小初、初高衔接,不能拔苗助长;抓好“三个协同”:做到学校教育与课后服务、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
(作者:张志勇,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
为教师安心从教营造良好环境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解什么:中小学教师各类津补贴标准偏低,工资地区差异较大。有的地方检查、考核、评比、填表等名目繁多,多头重复,教师负担较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
怎么解:推动各级人民政府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发放。研制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出台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的政策文件,明确地方责任,全面清理和规范针对教师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填表及各类社会性事物,实行目录清单制度。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教师身份作出了明确规定,即“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在宏观政策上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强调,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和从教环境建设,先后出台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工资收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随着2019年国家惠师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各类津补贴标准、缩小区域之间的教师工资收入差距,有效减少地方对教师名目繁多、多头重复的检查、考核等加重教师负担、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等行为,为教师营造安心、静心、潜心从教的良好环境。
(作者:邬志辉,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抓党建是办学治校的基本功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解什么:部分高校党建存在党建、业务“两张皮”。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小学党的建设存在短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尚未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待提升。
怎么解:深化运用监督执法“四种形态”。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把2019年作为教育系统“支部建设年”。选优配强高校党政正职。制定《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要求(试行)》。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根本的保障。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好“方向盘”。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努力营造良好政治文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增强“生命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方式方法,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探索全方位育人的实现途径,整合全方位育人的资源要素,构建全方位育人的生态系统,实现育人主体相互配合,育人内容有机整合,育人方式显隐结合的工作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郑萼,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本报记者邓晖、晋浩天采访整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