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0 21:3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1-19 04版 | 查看:785次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拾光”团队志愿者姚晶晶正在给老人拍照。郑 瑜摄(影像中国)
郑瑜镜头下的老人。郑 瑜摄(影像中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瑜发现有些老人没有拍过满意的照片,“以前不富裕,舍不得花这个钱。现在经济好了,照相馆又越来越少,影楼几乎都是拍写真的,一去就各种推销,老人不喜欢。”一个念头萌生了,“我去‘学雷锋’,给老人拍照吧!”从此,郑瑜的镜头下,满是老人灿烂的笑脸。
春节临近,郑瑜照例挂上相机进小区,给老人们拍起照片,“赶在春节前印成挂历再给侬送过来。”
郑瑜,上海市奉贤区金海社区党群办工作人员,也是奉贤区一个小志愿团队的负责人。几年来,他和他的小伙伴一直在义务帮老人拍照。这个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
那一年,郑瑜在居委会工作时,偶遇一位老人。
“小弟弟,你这个是拍录像呢,还是在拍照?能给我拍张照片吗?”
“好的,阿姨。”
郑瑜回忆,“其实我并不是特别会拍照,但也就帮她拍了,老人很开心。”后来他发现,原来一些老人没有拍过满意的照片。“以前不富裕,舍不得花这个钱。现在经济好了,照相馆又越来越少,影楼几乎都是拍写真的,一去就各种推销,老人不喜欢。”
一个念头,如一颗种子,开始在郑瑜心里破土发芽——“我去‘学雷锋’,给老人拍照吧!”
不过,第一次去给老人拍,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老人觉得遇到了骗子——
“有个老奶奶从我进村到我走,一直跟在我后面说:小弟弟,你小青年不好骗老人的!”过了几天,郑瑜把冲印好的照片送过去,老人们很开心,“那个说我是骗子的老人也要拍。还有老人说好可惜没拍到。”
大多数照片,自己会讲故事。有老人看到照片的一瞬间,会本能地摸一摸额头、鬓角,“你看看我,头发都白了。”有老人拿出压箱底的针织帽,冲着镜头比出个爱心手势……
几年间,郑瑜大约给3000余位老人拍了生活照,镜头下的老人,给他留下或浓或淡的印象。
一次,在金水苑小区,拍到上午10点,一位大伯跑来问,“还有多久要走?”“大约11点去吃午饭吧。”“那等一下,我去叫我老伴过来拍张照片。”不到11点,大伯再次出现,紧紧搀扶着他家那口子。
“大妈,你走路不方便我上门拍也可以,不用这么辛苦。”郑瑜赶紧说。
“不好意思麻烦你啊。我跟她一辈子没拍过合影。我老伴确诊是癌症晚期,我一定要和她一起拍张照片。”大伯说。
鼻子一阵发酸,郑瑜颤抖着按下快门……
如今,手机拍照已很普遍,80后的郑瑜曾不解地问过一群年轻人,“你们人手一台手机,各种自拍、风景、美食、聚会……有没有你们自家老人的照片呢?”一语惊醒,有年轻人忍不住掉了泪。
“拍一个老人需要多长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可郑瑜和小伙伴听到老人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几十年没拍过照片了。”
老人需要的不仅是拍照,更是陪伴。
一次,有老人对郑瑜说,“帮我拍张全家福吧。”老太太20多个子孙,可都在外地,“拍了照,我想他们,就能拿出来看看。”
只有大年三十,这家人才能聚齐。那个春节,郑瑜没在家吃年夜饭,他去了老太太家,按动快门,拍下一张最为完整的全家福。
郑瑜的镜头下,是老人们灿烂的微笑。对一些老人而言,这个微笑,或许会成为生命最恒久的定格——
曾有位老人对郑瑜说,“小弟弟,我不想背景有花有草,或者一些好看的背景,我就想要一张背景很干净的。”
郑瑜不解,“老奶奶,拍生活照就应该要找一个美美的背景。”
她跟郑瑜说,自己其实想要一张遗照。
“当时我听了特别难过。我外婆的遗像,就是从一张合影照片里截图再放大的,她走的时候98岁高龄了,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好好拍张照片?”郑瑜耿耿于怀,他说,自己再也不想遇到这种遗憾,“真的,老人是等不起的!”
这让郑瑜志愿为老人拍照的心情更加复杂而坚定。
妻子曾质疑:“又要花钱,又要花时间花精力,图什么!”不过,当郑瑜带她去敬老院送印好的照片时,看到一张张老人的笑脸,妻子开始默默支持他。
能够坚持,也由于郑瑜并不是一个人在做。奉贤,敬奉先贤之意。郑瑜并不孤独。从三人组成的“三元色”到如今10个小伙伴的团队“拾光”。现在,已有一支小小的志愿者团队和郑瑜一起来给老人拍照。之所以叫“拾光”,是因为他们想拾起老人美丽的笑容,留住幸福的时光。
“我们这10个小伙伴,年龄从70后到90后,职业从公务员到健身教练,有的住在奉贤当地,有的住在几十里外,这几年有人结婚有人生娃,却没有一个人退出志愿服务。”郑瑜骄傲地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