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9 20:54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1-07 06版 | 查看:1023次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本报记者 赵永新
核心阅读
克隆猴诞生、北斗导航服务全球、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2018年,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的两个“首次”: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科技创新是场接力赛,每一个突破进展都源自不懈的努力。回望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大潮澎湃,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正步履坚实地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前行。
科技创新全面发力
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又有新收获
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力,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基础研究硕果累累。
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马约拉纳任意子,有望助力研发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
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将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重大科技工程捷报频频。
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返回,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所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新一代“E级超算”原型机首次亮相。去年5月17日,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百亿亿次“天河三号”原型机,有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去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生科技喜讯连连。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在去年9月18日举行的国审稻新品种评审现场会上,“中科804”脱颖而出。该水稻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成为中国水稻家族的后起之秀。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北斗导航服务全球。去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宣告建成,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各类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一项项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添薪助力,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环境优化激发动能
方向明、体制活、经费增,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
2018年,科技创新的出色答卷如何写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总书记去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
去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发展目标,中国的创新基石更加坚实。3月,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明确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向2020年、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了保障。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为科技工作者加油减负:7月初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分别对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让科技评价“指挥棒”更加科学。同月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自主权更大了。1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新一批23项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
去年10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2.13%,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我国研发投入结构持续向好,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方向明、体制活、经费增,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第一动力”支撑引领
推动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2018年,“第一动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彰显,助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去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逾万亿元,去年上半年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9.5%。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塑造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新技术,制造业加快对原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在农业科技的支撑下,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结构更优、品质更好;新药研发开花结果,多款抗癌新药获批上市,为百姓健康提供了更好保障;凭借多年的自主创新,高速列车更新换代、新型铁轨绵延铺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增加到2.9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的国家,百姓出行更便捷。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2018年,我们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积蓄着向上的力量。2019年,我们将在追梦路上奔跑得更好更快!
图片说明:
图①: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
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图②: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新华社发
图③: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部署启用。
资料照片
图④:“科学”号完成科考任务返回青岛。
张进刚摄
图⑤:港珠澳大桥人工岛。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制图:张丹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