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 精神长存——钱学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3图)

发布时间:2010-01-05 09:37 |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06日 20:30:47 | 查看:7798次

   钱学森同志生平照片。刚回国时的钱学森同志(1955年11月5日新华社记者摄)。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 题: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钱学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胡浩

  6日,许多民众自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挥泪送别钱学森。

  巨星陨落,他的崇高人格将永驻人间,如同闪耀在天际的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路。作为一代科学巨星,钱老究竟为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东西?我们又该向钱老学习什么?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细细梳理钱学森留下的精神遗产……

   伟大的爱国精神: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爱国是钱老一生的动力。”钱老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最后一次见钱老是今年的8月11日,蒋英先生九十岁生日那天,我到他家里,当时他精神状况挺好,还问起我力学所的情况。”他的思绪回到了多年前与恩师钱学森在美国的岁月:“钱先生在美国住得很差,20年没有买过房,也不买保险,别人问起他就笑说‘反正我是要回国的’。”

  郑哲敏至今记忆犹新,钱学森曾在他回国前夕的1954年秋天,请他到家里吃饭,特意让他向钱伟长转达:“美国在二战期间为了提高作战效率,组织了不同的科学家对后勤保障进行运筹管理,系统地调动所有的资源与力量,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运筹学对于国家的平稳发展以及进行庞大的组织工程很有用。”

  钱老还特意叮嘱他:“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直都在美国呆着,也不知道国内的科研水平高端有多高,低端有多低,只能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我后来想一想,他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思想来为国家搞火箭搞航天的。钱老的第一爱好其实是科学研究,但国家需要他来从事航天工作。他自己也说,航天并不是一件多么高深的研究工作,但他倾心尽力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郑哲敏说,自从当年回国后,钱老就再也没有去过美国。“他曾告诉我,除非美国国务院对当年的行为公开道歉,他是不会踏上美国领土一步的。”

  “钱老留下的精神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他崇高的爱国情怀,是他把自己的一切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贵品格,这已超越了学科的界限。这种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不计个人得失利害的精神,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说。

  11月6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们打着横幅排队,准备向钱学森同志遗体告别。当日,钱学森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作为一代科学巨匠,钱老的爱国情怀熠熠闪光。在追悼会现场,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学生魏笠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钱老的身影渐渐远去的时候,我们当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崇高的奉献精神:不讲条件讲奉献

  钱学森逝世后,有网站推出“从钱学森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占75%。

  采访陪伴了钱老26年的秘书兼学术助理涂元季,他说的最多的不是钱老的科学贡献,而是他的奉献精神。

  “钱老刚回国时住中关村。自上世纪50年代末搬进航天部那套公寓单元房后,就再也没有搬过家。这期间领导曾多次动员他搬家,还表示按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级别给他盖一栋小楼,可他死活不要。他的理由是‘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回国的人好多了,我不能脱离一般知识分子太远。’”

  到上世纪90年代,涂元季动员钱老:“和您同船回国的人大部分都当上了院士,现在都搬进了新居。您若住进小楼,可以在院内晒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钱老却摇摇头说:“你别再讲这件事。我在这里住惯了,你让我住进小楼,我浑身不自在,能对身体有好处吗?”

  钱学森就是这样不贪名、不图利,默默奉献,尽职、尽心,将毕生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钟情的科研事业,从未向祖国和人民索取任何回报。钱老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涂元季回忆说,几十年来,钱学森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从来不要奖金。

  “50年代初期,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环境回到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祖国,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需要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钱老的选择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奉献自己的愿望,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后来人所需要学习的。

  郑南宁说,作为钱老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研讨、座谈、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钱学森的事迹和思想,教育新一代大学生们:只有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只有勇于奉献、甘于奉献,才能进一步端正目标、激发潜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求实的科学精神:一生都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

  钱学森是一位严谨细致的科学家,他谦虚谨慎、不断攀登、刻苦攻关的品质给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钱老一生都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当秘书要注意积累资料,这是他经常教导我的。”涂元季说。

  
1991年10月16日,80岁的钱学森同志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的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 新华社发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做了20年学问,据统计,前后写了51篇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钱老随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到德国考察火箭技术,回美国后他们为国防部撰写了九卷本《迈向新高度》的考察报告,其中有五卷是钱老执笔的。1954年,钱老在美国出版了专著《工程控制论》,还有一本《物理力学》的讲义稿,回国后才出版成书。所有的手稿,他一片纸也没随手扔掉,而是完整有序地保存下来了。

  涂元季说:“钱老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对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从开始给他当秘书起就注意积累资料。钱老的各种批示、就工作和生活问题给我写的便笺、给来信人写的回信等,我都统统保留下来。批示和回信往往要发出去,我则留下复印件。钱老成篇的讲话和论文我更是精心收藏。”

  钱学森班学生魏笠明年即将毕业。他一大早就来到八宝山,向自己最崇敬的科学家作最后的告别:“我们作为学生,也要像钱老一样严谨,有朝一日作出更大的贡献。”

  崔季平是钱学森在力学所期间亲自“挑选”的人才。他说:“恩师赠我一句话:‘崔季平你要顶住,物理力学怎么样是我所关心的,有好消息要告诉我。’今天我在现场对着钱老宣誓,一定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王伯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59级学生,回忆起当年的一些小细节仍不胜欷歔:“钱先生上课思路清晰、声音动人、风度翩翩,那时没有教材,钱先生每次只拿薄薄两页纸,课上完写满两黑板,工整得可以直接当笔记,那时的辅导老师便在一旁记下,根据学生们的意见修改,最终整理成教科书出版。钱先生用出书的稿费为58、59两级学生各买了一把计算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58级学生王自强如今已是固体力学领域的专家,今天他穿一身白衣前来哀悼先生。王自强回忆说,那时自己仍是本科学生,钱先生不仅亲自授课,毕业论文答辩也亲自去听并给出意见。

  “那时候我还年轻,懂的东西少之又少,做的论文更是幼稚,但钱先生身体力行,无微不至,除了亲自教我们,还用他的风度、气质感染我们。我常想,我们身处的时代诱惑太多,只有不畏艰险,深入研究,才有创新,才能出拔尖人才。”

  郑哲敏说,钱先生始终关心工程的发展,常问现在力学所工程科学占多少,这是他未完成的事业。“现在各地都在建力学所,清华大学设立了钱学森力学班,但如何真正体现钱先生的精神,是我们这群人以及我们的后代不断努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