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6 09:0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1月16日 06 版 | 查看:807次
江苏省徐州市的常务副市长王剑锋似乎很忙。在一份当地政府的文件里,他被任命了46个“小组”组长、主任等职务。现在,拜网友所赐,他又多了一个新称呼——“中国小组长之王”。
一人竟然身兼46个领导职务,网友被这样的数字戳痛神经,大概也是长久反感有些领导干部过“官瘾”、搞形式主义的正常反应。
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但这一次,王剑锋的这口锅似乎背得有点亏。
事实上,王剑锋的这46个职务都属于“议事协调机构”,不是正式的政府职能部门,不占编制,不另发工资。但因为这类机构能够消解各部门间因沟通不畅带来的政府资源内耗,早已成为各级政府常用的治理方式。这不是中国特色,国外也常常设立类似机构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我们时常听到的“××联席会议”就属于其中一种。
仔细分析王剑锋任职的“小组”,由他担任正职的一共19个,其余均为副职。这些小组里有一部分似乎是重复设置,比如“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和“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领导小组”,前者的工作完全可以涵盖后者。
还有一些仅由一家政府部门就可以解决问题、不需要多部门“议事协调”的事项,也被单独设置了小组,比如“市第三次全市国土调查领导小组”,看起来并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些“小组”的设立除了表示“领导重视”,再无其他重要的功能。这不仅浪费行政资源,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大小会议,与设立议事协调机构的初衷也相悖。
由于常设性的议事协调机构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数都是承担阶段性和短期任务,所以议事协调机构的新旧更替就比较频繁。形成一个“大数量增设——大数量撤并——再增设”的循环。
早在2014年,徐州市就曾一口气撤销过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现在有些机构像割过的韭菜一样又长了出来。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就需要改变过去的“运动式”管理方式,把设立和撤销议事协调机构纳入法治化流程。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王剑锋任职的46个“小组”,大多数都涉及改革过程中“难啃的骨头”。不管是“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还是“市鼓楼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都是牵涉多方利益、会触碰到当事方筋骨的重大事项,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处理。
我国政府采用的是“科层制”的治理体系,每个职能部门都上下一致,并有明确的分工。理论上,各部门各司其职、按部就班,整个政府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实现高效运作。
在社会环境相对简单的时期,这套体系的确效率极高。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如今面对的,已经是一个事务复杂、利益多元、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社会。
虽然政府部门的职责也在不断调整,但长期严格的“科层制”管理,很容易形成“部门主义”。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利益逐渐固化,谁都不能动自己的奶酪。
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改革路上的一道难题:对各个利益主体来说,嘴里的肥肉谁都不想松口,犄角旮旯又谁都不愿意去打扫。
很多“小组”就是为解决这个难题而设立。在涉及多个部门的改革中,似乎只有更高一级的领导拍了板,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事情才能进行下去。
在徐州,46个“小组”背后,是政府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和压力。王剑锋作为这46个“小组”的组长,或许是“领导真的很忙”。
只不过,这套“领导重视,齐抓共管,问题解决”的处事方式,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
真正有效的改革,需要的不仅是领导个人的签字盖章,更需要建立各部门明确的权责清单,各部门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职责。要时刻清楚,公众利益永远比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重要。
除此之外,“小组”太多,说明政府承担的职能太多。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既省力,又能激发市场活力。
唯有如此,王副市长才能少当些“组长”,改革才能提高效率、行稳致远。
杨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