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德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2图)

发布时间:2019-01-14 22:4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8-03-26 05版 | 查看:1226次

  日前,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季庄村,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志愿保洁活动,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新华社发

  江西省德兴市张村乡纪委成立了8个乡村流动监督队,对各村帮扶干部、作风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图为流动监督队在张村乡界田村蔬菜大棚基地了解产业帮扶情况。卓忠伟摄/光明图片

  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鲜明地把领导干部之“德”聚焦为“政德”观,指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方向和实现途径。这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再次对建设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发出了动员令。深化认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系统性整理“政德”思想的内在要求,是理论工作者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期的工作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修养不可轻视,道德建设不可小觑。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孔子直接指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的“政德”观,不仅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包含着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讲”政德,更重要的是“立”政德。“政德”观念要提升到政治建设、党性锤炼、宗旨意识、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要提升到新时代文化建设主体性的高度来践行。

  1.明大德就要对党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政德”观的三个层次,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首要的是明大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就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结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忠”的观念也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

  “忠”在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忠”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这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

  忠于职守、竭尽心力、忠诚无私,已经内化为历代仁人志士的高尚精神和自觉行动,深植在传统文化中。这样的道德观念能促进养成完善的人格,形成超越个人小我、不顾及个人的利益得失、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放在首位的思想意识,形成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历代仁人志士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但都以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这样的诠释:“忠”就是担当,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忠”就是刚正,在是非曲直面前旗帜鲜明、刚正不阿;“忠”就是坚守,在各种诱惑面前心有定力、不为所动。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词典里,忠诚是内心的信仰,是精神的高地,是力量的源泉。明大德,要求我们把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寓于人生追求中,不断锤炼、不断加强;要求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要坚定立场、无所畏惧;要求我们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

  2.守公德就要胸怀天下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修齐治平”的追求,在修身、齐家的同时,还要达到“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强调公德。一个人的私德好不代表公德方面也做得好。有的领导干部的私德很好,关注个人形象,能够戒贪止欲、慎独慎微,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但是他可能爱惜羽毛、担当不够,克己有之、奉公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严私德,而且要守公德。

  公德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早在先秦时期,先贤们就提出过“夙夜在公”等观点。从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传统文化中讲公德就是要胸怀天下,为天下多数人谋利益。历史上那些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的人,被人们所怀念和敬仰。例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林则徐流放新疆修“林公渠”等不朽政绩,长期让后人受益,为人们广为传颂,留下永远的口碑。

  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同时又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因此,守公德就成为人们维系相互关系的纽带以及安身立命的根基。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谷文昌“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杨善洲“手中权力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先锋楷模。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基因,才能不移公仆之心,不改党员本色,以自己的艰苦奋斗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3.严私德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党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干部应该随时给自己提个醒、敲个警钟,随时注意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把“严私德”真正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问题,明确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归为“政德”一体,进一步指明领导干部讲政德重修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极端重要性,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深思。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品行修养关乎“德行”,包括培养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古代儒家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使人的言行合乎规矩。从官员出问题看,大多数人出问题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不是他的办事能力有问题,而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财富观等诸多方面出了问题。

  据中央纪委统计,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之间,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有43人,中央纪委委员有9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追回外逃人员3453人,其中“百名红通人员”已有48人落网。

  官员出现违法违纪问题,直接与道德问题有关。一个人的行为是要靠道德的内在价值观引导的,一旦价值观错了,人的行为也必然错误,表现为烧香拜佛、信念丧失,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私生活堕落腐化等。正所谓,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扣错了,人生的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就会颗颗扣错、步步走错。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严私德,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为人为官为政的大智慧。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没有止步,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进。今天,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是因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二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思想遗产,支撑着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些积极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社会实践的创新和转化,已经融入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我们制定治国方略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培育,都离不开传统文化。

  中国千百年来都把修身做人、立身处世看得非常重要。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文化就是人生之学、修身做人之学。高楼万丈平地起,大地是根基,沙滩上是难以矗立起高楼大厦的;人生在世,修身做人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严以修身,就是强调为官要首先学会修身立德、学会做人。官位的高低与道德品行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好人未必是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多都是从做人上、道德品行上出问题开始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出了问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方面出了问题,严重损害了我们执政党的形象,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

  领导干部的私德关乎党的形象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我,提高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永远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历史是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知古鉴今、推陈出新;历史是本教科书,它记载着辉煌与苦难,浓缩着经验,沉淀着教训,也蕴含着启示未来的智慧。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正是其中最重要、最突出、最闪光的思想内容之一,而这些思想恰恰是我们领导干部当前需要了解和践行的。我们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得到许多为人为官为政的大智慧,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王杰,系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