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1 23:24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1-10 18版 | 查看:741次
全国政协委员 刘永好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城市与乡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比城市,农村建设和发展相对不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指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技员、新农民扎根农村、深耕现代农业,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将直接关乎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两个新型”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底,我们正式发起了“1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提出利用5年时间,公益培训10万“绿领”新农民,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让从事绿色农业、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绿领”。到2018年底,这一计划已先后在20余个省市累计培训700余场,培训农民2万余人。
例如我们在云南洱源县推广的“两新”模式,即通过新农民培训,针对“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的大力扶持,改变了以前散养奶牛“集约化程度低、饲养水平低、牛奶蛋白质含量低、菌落指数高”的状态,帮助当地养殖户从传统散养转变为适度规模化养殖,逐步实现牧草机械化操作,形成奶牛养殖产业链,同时还带动了传统乳制品乳扇的市场发展。一系列帮扶措施,不仅让建成现代家庭牧场的农户增加年收入,还帮助提升了全村的奶源质量,以冷链运输取代散养散收,从而让奶产品更加新鲜、快速、安全地供应城市消费需求。
新农民培训、新主体培育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但在当前的中国农村,新农民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界共同发力推动。因此,在经过一年的培训实践、总结经验与心得之后,我建议:
首先,应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制订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培育计划。对培育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对培育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对培育结果进行资质认证,以确保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对接受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的新农民,在其后从事农业产业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帮助和支持,如对其进行创业补贴、信贷贴息等,在其生产的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过程中,给予物流补贴、税收优惠、生物保险、优先采购等政策支持。
其次,要动员集合社会力量,尤其发动高等院校、一批涉农企业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表明,政、校、企的参与,既能让培训覆盖面更广,也能让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对新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对接和支持,效果突出。建议对积极承接培训任务、自办培训基地的优势企业,结合所培训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给予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专项支持,以及用地及证照审批等综合性支持。
此外,培训要针对农村、农民实际情况,对培育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比如我们在培训中发现,有些农民因缺少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材,学习成果难以和一些民族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农民培训课程有必要将田野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有必要用好农民喜闻乐见的资讯APP、直播平台等建立线上培训平台,为农民随时随地接受农技培训指导提供便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具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建议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通过培育“绿领”、生产“绿品”,让农民实现更好的劳动条件,获得更高的收入,让城市获得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让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