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7 21:5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1-06 07版 | 查看:910次
意大利汉学家费德利科·马西尼——
叶 琦
高大挺拔的费德利科·马西尼(见上图,叶琦摄)是意大利著名汉学家、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和罗马大学前副校长。与他交谈,不仅能听到一口字正腔圆的流利中文,还能听到他信手拈来的文学典故与唐诗宋词。自从1976年开始学习汉语,他与中国文化已经打了43年的交道。因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马西尼2010年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
“为学习汉语,我们特意跑到中国大使馆门口‘蹲守’”
“40多年前,我还是学生,当时罗马几乎没有中国人。为学习汉语,我们特意跑到中国大使馆门口‘蹲守’,见到出来的中国人就连忙说‘你好你好’,追着跟人家打招呼。”回忆起当年学中文的趣事,马西尼不禁哈哈直笑:“从使馆出来的人看着觉得十分诧异。”
为什么会选择学习中文?马西尼直言是被充满魅力的东方文明古国所吸引。“历史由文字记载,了解一种文化,一定要学习它的语言。中国历史悠久,汉语书写历史、传承文化,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
1976年,罗马大学开设汉语课。每周六上午,马西尼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准时去听课。他说:“那会儿我才16岁,算上我这个旁听生,班上学习汉语的只有4个学生。没有教材,没有辞典,只有一本简单的教材《基础汉语》。汉语的复杂文字和繁琐语法令许多西方人望而生畏。”进入罗马大学就读后,马西尼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汉语,并于1980年申请奖学金前往美国伯克利大学进行汉语强化训练。1983年9月,他获得国家奖学金,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进修。
在语言学习之外,马西尼还对普通语言学很感兴趣。在获悉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此类课程后,他开始了在北大的旁听生涯。“课程还是每周六上午,真是巧合。”1984年,马西尼从北京语言学院转学来到北京大学,作为班上唯一的外国学生,师从语言学家朱德熙,并着手开始第一个学术项目——“索绪尔语言学对中国的影响”。作为初出茅庐的研究者,他得到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指导。
1997年,在翻阅海量文籍、历经多番考证后,马西尼完成《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一书,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贡献。该书面世后,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之一。
2002年,马西尼与意大利著名汉学家白佐良通力合作,撰写了《意大利与中国》。该书全面介绍了2500余年间中国和意大利的交往史,分析了两国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和相互看法的变迁。
从“慢节奏”到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
马西尼对我说:“北京与罗马最大的区别在于,罗马仿佛处于恒久的静态,而北京则永远充满动态能量。无论我何时回到罗马,街巷都依然如故,但每隔几个月来北京,却都能看到新的变化……”1987年至1993年,马西尼在北京生活了近6年时间,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当年从罗马来到北京,感觉这里既朴素又安静,生活节奏也很缓慢,如今则完全颠倒过来了。”
马西尼认为,“慢”这个字能够准确地形容彼时的中国。“当时北京没有四环路,三环也刚修好北边的一部分。五道口、中关村的人很少,基本没有汽车,人们大多依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出行。从北京大学到颐和园,沿途是大片农田,劳作的农民时常可见。我从宿舍的窗户远眺,广阔又郁葱的麦田中矗立着一座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20多年过去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更令马西尼心生感慨。“以前从罗马到中国没有直飞航班,需要在莫斯科转机;从机场到市内只有一条路,行车速度也很慢。而今四通八达的铁路航线、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林立伟岸的高堂广厦不仅在北京,在中国许多城市都能看到,这是令人赞叹的‘中国速度’。”他说:“曾经西方人向东方输送技术和产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西方,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回顾两国间的交往,岁月绵长。今天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交流依然络绎不绝,提及当下的交流往来,马西尼说:“《论语》中有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温故’不仅指学习知识,也指不同文化在展开对话,或在审视自身文化之时,都需要回顾过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学习汉语犹如获取钥匙,能够打开了解中国的大门”
从北京回到罗马,马西尼便投身于汉语研究和教学之中。1994年,他在罗马大学东方研究所任教,1997年任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2001年任院长。2006年,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后,他兼任孔院外方校长。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汉学研究人才桃李芬芳。
如今,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是欧洲开办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马西尼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学习汉语,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中国通’,但学习汉语犹如获取钥匙,能够打开了解中国的大门。”他认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能够让外国人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了解文化多样性,从而更好地消除误会和分歧。“习得一种语言,不仅要会说,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学好一门语言,意味着学习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用全新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世界,我们要让更多外国人获得理解中国的钥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意大利开设中文课程,老师们都会给学生介绍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思想。马西尼认为,“这些都承载了中国文化精髓。如今,老师们也常常通过纪录片和电影来介绍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和莫言的小说,都曾在意大利中文课上被老师们作为赏析对象。”
针对意大利人学习汉语的特点,马西尼与同事一起编撰了《意大利人学汉语》系列丛书。“这套教材汇集了三类人的智慧——跟我一样学过汉语的意大利人、常驻意大利的中国老师,以及从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这三者相互取长补短,使教材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汉字难以记忆,需要多写;汉语难于听懂,需要多听,学习没有捷径。”在课堂上,马西尼让中国学生和意大利学生共处一室,“这种学习模式更加互补,两国学生都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马西尼致力于为意大利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中国看一看。现在,罗马大学每年都有130个学生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交流。孔子学院也在罗马开设了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的高中班,已经招收400多名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前往中国继续研究中国文化。马西尼说:“互通有无,是学习上的交流,也是中意两国间长久的文化交流。”
制图:蔡华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