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2 07:49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2月17日11:00 | 查看:1863次
若是没有那场伤心的送别,也许不会有后来如此深切的思念!一年前的9月19日,吉林大学原教师贾玉亭匆匆赶赴赤城县——几天前,他在这里当县长的学生王永利因积劳成疾,突发急性心肌梗塞逝世,还不满47岁。
“送走永利一年来,我常常想起他的一些事,想告诉更年轻的人们:事业人生,该怎样起步……”200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以《一位大学教师眼中的“县长弟子”》为题,刊登了贾玉亭的来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采访了贾玉亭和王永利的同事、妻子。他们点点滴滴的回忆,串起了王永利扎根家乡、创业基层的动人故事,也让记者想起了著名作家茅盾赞美过的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生长的白杨。
起步——他把选择艰苦视为“光辉前程”,始终不改初衷
时光追溯到1979年,王永利从张家口阳原县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贾玉亭当时是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党总支副书记,在他眼里,大学时代的王永利很普通,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朴朴素素、踏踏实实。
“王永利真正让我刮目相看,还是大学毕业时我与他的一次谈话。”贾玉亭回忆说,当年,王永利班里的47名同学,到京、津、沪工作的19人,考研、留校和到省会城市的24人,只有3名同学到地市一级的单位,而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唯王永利一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家口是个地广人稀、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当时河北明文规定,艰苦地区来的毕业生一律回原籍。“我怀着遗憾与歉疚找永利谈话,没料到他很平静。他向我表示,不论分配到哪儿,都会好好干,绝不给吉林大学丢脸。”
让贾玉亭更为感慨的是,此后多年,举国上下人才紧缺,作为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王永利完全有机会像许多人那样“孔雀东南飞”,投身沿海开放城市施展才华。然而,他不改初衷,深深植根于家乡那片热土。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寡言少语的农家子弟如此坚持?”前些日子,几位在京的79级同学筹划入学30周年聚会,贾玉亭在毕业纪念册王永利的留言里找到了答案。“……本人早年生活甚苦,十岁前尚不知晚饭为何物,早午两餐亦多为野菜。如此的环境和教育塑造了如此的我——性情愚直,一无专长,痛疾虚伪,崇尚务实。值得欣慰的是,喜好劳作,不畏艰苦。”他在“说给大家的话”中还写到:“我衷心希望我的同学都比我幸运:虽然预感提示过——我光辉的前程是很少有人可以匹比的……”
把到艰苦地区工作视为“光辉前程”,这就是王永利人生道路的起步。
扎根——他25年埋头基层,不谋当官谋干事
王永利1995年调到张北县。张北地处坝上高寒区,平均海拔1400-1600米,年平均气温2.6℃,大风天气多,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
可王永利在这里一干就是11年。主抓教育工作时,他走遍全县每一所中小学校,想方设法引进1000多万元,改建扩建中小学40多所,学校调整、危房改造、治理乱收费等重点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负责全县的抗非指挥工作,吃住在办公室,奔走在疫病区,连续70个昼夜没有回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却不让秘书告诉他的家人;在主管和联系城建工作期间,他亲自到内蒙古、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城建经验,认真研究实施方案,全县3年城市建设总规模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
当时,王永利是张北县唯一一个全日制本科毕业的领导干部。在2000年至2001年,他还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脱产学习,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1年间,一些比王永利晚到张北的干部都被提拔走了,他还在这个号称“坝上第一县”的地方“原地踏步”。
“我曾经劝过他,你来张北这么多年了,应该找找关系,往上走走。”张北县卫生局局长任喜告诉记者,他和王永利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私交甚好,知道从中央部委到省直厅局,王永利有不少同学身居要职,凭他的好人缘,找人活动活动不是没有可能。“我是第一不拉票,第二不送礼,第三不跑官,只要我对事业负好责,组织上自然会考虑的。”王永利对任喜推心置腹:“再说了,我也不是静止不动呀,从副县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到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组织安排我的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个人来说没有任何亏欠。我们不应该谋着做大官,而要谋着做大事,做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
后来,王永利到南方出差,买了一模一样两个镇尺,送给任喜一个,上面刻着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如今,这块镇尺依然摆放在任喜的办公桌上。看到它,任喜就好像看到王永利的音容笑貌,心里就多了一份对事业对党性的坚持。
亲民——他倾心为民服务,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县长
2006年6月,王永利离开张北,调任赤城县县长,妻子李燕萍非常高兴。
她高兴的,不是王永利官位的升迁,而是赤城有温泉,“老王在张北工作时落下的关节炎可以好好治治了。”然而她的愿望落空了,因为当了一县之长的老王更忙了。上任仅两个月,王永利去矿山,入乡间,进企业,走遍了全县18个乡镇的沟沟坎坎,了解民情民意。“老百姓最不容易!”王永利经常对下面的干部们说。也许是贫寒的家境,孕育了他独特的平民情结。而长期扎根基层,更让他深知群众疾苦,最理解群众的难处。
赤城镇七里河村温光丽因家庭财产纠纷多次上访,可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2008年的“大接访”活动中,王永利了解了情况,马上联系县法院等有关部门协调,帮助她得到应得的2万元补偿。原高碳石墨厂的40多名职工,被企业拖欠工资,王永利专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商,最终给了大家一个满意答复。活动中,王永利一共接待33个案件,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如今,赤城县接访大厅里,接访人和来访人坐的椅子是一样的。“这是按永利县长的意思办的。”王永利走了一年,但县信访局干部李精华仍记得他说的话:“接访者和来访者坐不一样的椅子,会拉远同群众的距离。”
基层认干不认说。凡是群众的困难,王永利都尽心尽力去办。
2007年8月,10户老百姓反映,由张家口市交通局修的省道栾赤线排水不畅。王永利几次到百姓家里和施工现场查看,考虑到工程虽达到国家设计标准,但不方便老百姓,就多次找设计、施工单位协调,最后多加了一个涵洞。
白杨树是普通的,也是不平凡的,也正因为这普通而又不平凡,王永利赢得了百姓的心。王永利去世后,自发前来吊唁的干部群众排成长队。一位老人哽咽着说:“过去讲焦裕禄、孔繁森,是从报纸上电影里看到的,今天的王永利,就是我们身边的好干部。”(记者霍晓丽王翠莲)
(责任编辑:祁建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