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与出新——舞蹈“荷花奖”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15 23:1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2-14 24版 | 查看:1228次

  冯双白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和新文艺群体力量的涌现,让人对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前不久,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在广州落下帷幕,全国各路舞坛高手云集,各展身手。从本届评奖中,从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中,观众能深切感受到舞蹈艺术正重新迸发活力,其原因或可归纳为两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和新文艺群体力量的涌现,这让人对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一组数据引人关注,进入决赛的47个作品,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15个,革命历史题材作品7个,再加上表现中华民族历史生活题材的作品6个,本届评奖有一半以上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关注现实生活或展现富于现实意义的历史生活。这反映出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人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舞蹈创作必须走出象牙塔”,终于得到积极反响。相较以往舞蹈评奖中一些作品在形式至上的思想指挥下,沉溺于虚无缥缈的世界,以至于一度“深宫怨妇”形象充斥舞台的情形,本届评奖最突出的亮色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活跃和兴奋,让整个评奖充满向上的阳光力量。

  当代舞《与妻书》,用流畅的双人舞肢体语言表达革命先烈林觉民的大义凛然和对妻子的深深爱恋与挂念,感人至深。《命运》关掉所有舞台灯光,仅仅让独舞者用手中的手电筒照亮自己的身躯,再照亮周遭的空间,他努力冲破幽深闭锁的黑夜,最终挑开大幕时,明亮的灯光夺目地映入观众眼帘。视觉冲击力震撼的同时,作品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艰难探索中坚守对光明的追求,因而获得青年观众的共鸣和好评。《运河船工》则将艺术触角细腻地探入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劳动人民普普通通的小快乐和小幽默,而当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前来宣传革命理想的女大学生时,却显得格外刚强和坚毅。本届评奖出现的这批优秀作品,对现实投以深切目光,让观众眼前一亮。这充分显示出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当代中国舞人积极响应,努力付诸艺术创作实践,将舞蹈创作重心向着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转移,成果昭彰。

  另一个让人欣喜的现象是新文艺群体力量的涌现。相较过往舞蹈评奖中艺术院团唱大戏、大专院校当配角的情形,本次评奖中大专院校创作力量凸显,47个作品中有20个来自院校。这得益于大专院校自身创作水准的日臻成熟。同时,自由组合团体、民营艺术团队等新文艺群体显示出不容小觑的艺术力量,为本次评奖提供接近10%的作品。由河南舞协选送、由街舞从业者和爱好者组合贡献的作品——街舞《黄河》就让人眼前一亮,遒劲顿挫的舞蹈动律、融合中华武术与外来“洋范儿”的舞蹈招数、用街舞技巧动作表现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艺术处理,都显示出新文艺群体高度活跃的艺术发展态势。创作力量的日趋多元和丰富,将为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澎湃鲜活的能量。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为舞蹈艺术发展鼓起风帆,新文艺群体的活跃则为舞蹈艺术发展筑起基石,这让人期待,在二者的合力下,有更多精品力作涌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也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变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面临创造性艺术任务的舞蹈编导们意识到:要用舞蹈艺术直接表达沧桑巨变中当代中国人民丰富生动的内心世界,就必须突破传统舞种“风格至上”之桎梏,踏上全新的当代舞蹈征程。随后的岁月里,当代中国舞者们在创新舞蹈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借鉴外来诸多“编舞方法”。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要问:当舞者突破了传统语言束缚之后,是否真的达到了对当代中国人民内心世界的自由表达?我们又是否真的锤炼了富有当代性的艺术语言?不能不承认,在一些冠以“现代”“当代”的作品中,时可见形象贫弱、缺乏个性、堆砌动作、人云亦云、乏善可陈、内容空洞的问题。距离打造用富有当代性的艺术语言塑造当代艺术形象的精品力作,一些作品还有很大差距,舞蹈创作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评奖让我们看到突破的一种可能。无论当代舞,还是现代舞,都不能忘记开始踏上全新艺术道路时的初衷——超越舞种风格和技术的局限,达到中国舞蹈对当代艺术形象的真情塑造,对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自由表达!初衷可贵,它渴望超越形式的牢笼,聚焦现实生活里人性的光辉,又归于艺术心力的宁静。初衷是大胆面对现实的勇气,又是一颗超越华丽外表和艺术喧嚣的平常自然之心。当代舞者须保持初心的怦然跳动,那心之火种,才能点燃精神的火炬,照亮我们的现实生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