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07 00:43 | 来源:金华新闻网 2009-11-26 | 查看:12186次
孟祥斌牺牲两周年暨电影《孟祥斌》首映特别报道———
解密电影《孟祥斌》
电影《孟祥斌》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回想筹拍电影《孟祥斌》的过程,还是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地方。
记得那是2007年12月2日晚上,我送别上海影视同行从金华宾馆打车回住地。车过城南桥时,车缓慢得几乎停止,车载广播传来金华FM94.2的直播节目,说是一名军人从10米高的桥上跃下,为救一个落水女子奋勇牺牲,各界群众自发聚集在桥上悼念军人……于是我拨通了该台的总监电话,得知他正在桥面上,在组织自发而来的的哥的姐展开悼念活动。
我要求司机停下,我说我也想参加活动,司机了解我这举动后说什么也不肯收车费,并说:“谢谢你!”我愕然了。他说他原本也是参加悼念活动的,因为我的上车,也为了不背上拒载的名声。
听交通广播总监的粗略介绍,心头突然涌上一阵莫名的悲痛,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却有了哭的欲望。这时,我的记忆里已经烙上了“军人孟祥斌”五个字,虽然没有见过他的照片,隐约了解到他才28岁,带着妻子和3岁的女儿经过通济桥,并永远离开了她们。
回到家里,我找出了《金华晚报》,一切都明白了。我打开电脑进入金华新闻网,所有的帖子都记录着这件事,看着记者朱凌飞源源不断地从现场传来的图片和文字补充着晚报没来得及印发的陈述,看连续发上的悼念现场,忆起刚才的情景,泪终于克制不住了,于是,我跟帖写上了自己的情感:《今夜 通济桥没了寒冷》。
这一夜,我第一次为一个不熟识的军人失眠了。
第二天,我一早上桥了解发生的情况,怀着沉痛的心情和大家一起悼念年轻的军人。我翻看报纸,看电视,噙着泪花到殡仪馆送行,直至英雄魂归故土后,我依然关注晚报刊的相关后续报道。
在思绪稳定后,考虑着我能为英雄做点什么。金华百姓的善良留给我的是说不尽的感动,这事件不就是最好的军民鱼水深情的例子吗!作为电影人,我拿什么奉献给第二故乡金华?拿什么来纪念子弟兵的情深意长?如果能用银幕表达,这就是我最愿意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刚与《金华晚报》合作过金华首部动漫电影,或许我浏览最多的是晚报的报道,春节前,我拜访了晚报总编并谈了自己的想法,巧的是不谋而合,他也因为我不在金华,想打电话与我商谈能否用电影记录这个事件,写意子弟兵的英勇,婺城百姓的情深。
于是,我们初步统一了意向,于是电影《孟祥斌》列入筹备拍摄计划。
关于本土导演阿西
电影终于在反复研讨修改里完成了,当总政、国家电影局通过的消息传来,我没有转告同样急切盼望着好消息的领导和合作者,而是首先把信息电告了阿西。
或许年长点的金华人以及娱乐业人士都知道他,但是对他完全了解的却少之又少。因为他从小品、相声、舞台剧起步,到金华第一家“美迷”的士高舞厅总经理,以及涉足电视剧《书剑恩仇录》、《小皮匠登基》、《血色残阳》、《傲骨雄心》,直至最近拍摄完成的电影《孟祥斌》。从跑龙套到特约演员,从现场制片到导演,在从艺的道路上,他谦虚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依恋着养育他的故土,为家乡的文化艺术提升默默地作着他的奉献。
在近8个月的筹备、拍摄里,他忙里忙外:读剧本,选场景,找演员,说戏及示范,说得最多的是:我也是军人的儿子,孟祥斌也是我最为敬佩的兄弟!
记得有一场戏是在金华老火车站拍摄孟祥斌参军,招募而来的群众演员第一次亲临现场兴奋不已,本来总导演希望有经验的群众演员或者特约演员来演,因为在模拟走场中,许多自愿来的普通群众没有演出经验,他们的表现很难达到要求。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加上铁路部门专门启动一列火车配合拍摄,动用的资源难能可贵,关键时刻,阿西运用他在横店片场学习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演出心得,耐心说戏,致使这一片段一次顺利通过。当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他时,他淡淡地说,是英雄的事迹感染了大家,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感动。
印象贝贝
看,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贝贝,一个大名叫吴倩怡的小姑娘,当她出色地完成拍摄镜头后,香港著名摄像师“颇哥”忘了疲惫和年龄,兴奋地抱起她做着胜利的手势,让电影制作公司拍下难忘的一刻(2008年11月拍摄于金华解放东路宾虹广场)。
或许是我从影生涯7年里第8部参与的片中再次做了回伯乐,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3岁半大的小女童,成功地扮演了电影中孟祥斌女儿的角色。
明星梦不仅仅属于年轻人,多少家长为了孩子也做着“童星”梦,并且迷醉在影视片场,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立马“飞”到,就在横店影视城的许多演员中介里,就有许多小演员的名单、照片。
自从开始筹备电影《孟祥斌》,我就随处留意起影片主要角色来,尤其是饰演孟祥斌女儿孟诗妍的小演员。要找一个3岁的女童,要形似、可爱,还要在镜头前胆大、自然地表演,当然不容易,于是,我游走在市区各个幼儿园。一天上午,我来到了市区南苑第一幼儿园江南翠庭分院。
当我向院长廖敏芳说明来意时,院长十分支持,她立即通知小班、中班的女娃娃们集中到不大的操场里。
说实在的,如果一个一个地挑选孩子,恐怕容易些,然而,当我进入花朵群中,每张小脸都如此可爱,我竟乱了方寸。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接受了4个女娃的推荐,当我在院长办公室里登记孩子姓名、年龄时,一名老师牵着一个小女孩进来了。小孩名叫贝贝,大名叫吴倩怡。我的天呐,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诗妍”吗!
我全然不顾其他女孩子的登记,蹲下身招呼她过来。她在老师的鼓励下走近我,对于我的问询,她的回答还有些漫不经心,没一会儿,居然拿我的耳朵当玩具,这小东西!初选过关了。
过了20多天,我陪电影艺术总监———香港的萧导及副导演等再度来到幼儿园。萧导十分满意,部队首长、电影合作各方领导看了吴倩怡的照片,都说“真像”!
文/姚滨(作者系杭州今古时代电影制作有限公司项目推广总监) 摄/本报记者 朱凌飞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