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4 11:53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9-12-25 | 查看:2693次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25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今年6月17日,贵州晴隆县中营镇新民村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25天后的7月12日,就在救援的人们几乎不抱希望的时候,汝阳籍矿工王圈杰、王矿委、赵卫星三人被发现还活着,并被成功救出!
这是三名普通农民工所创造的人类极限!面对灾难,生命展现出的并不全是脆弱,还有坚强与不屈!三名河南小伙所创造的奇迹,足以让每一个生命为之震颤!
历史上,因矿难存活时间最长的矿工是一名叫杰克的澳大利亚人,他靠吃煤渣喝泥水在井下270米存活了17天零5个小时。如今,这一纪录被三名坚韧顽强的河南人改写。
奇迹过后,三名矿工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他们的生活已注定不再普通——他们毅然决定:重回贵州矿区,加入永贵能源救护队,像当初恩人们救护自己那样,不抛弃、不放弃地去救护他人……
俺决定回贵州
今年11月26日上午9点,河南汝州火车站。滚滚人流中,三个曾经命悬一线的年轻人即将登上开往贵州的列车。
王圈杰、王矿委、赵卫星——几个月前,这三个名字因一场矿难传遍中国大江南北;几个月后,他们怀揣着鲜为人知的期待和梦想,再次结伴前行。那个差点吞噬他们年轻生命的地方,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11月27日上午9点多,贵阳,一辆出租车缓缓停靠在贵开路16号路边。等候多时的永贵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高坤上前一步,拉开车门。“圈杰、矿委、卫星,一路辛苦啊!”高坤微笑着,和三人一一握手。“俺又回来了……”赵卫星眼圈一红,泪水滑落。
今年7月底,三名获救矿工返回河南,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还举行了欢迎仪式。回到老家后,三人一待就是4个月。
“俺仨是一个村的,光屁股长大的伙伴。”36岁的王圈杰说,虽说很少交流,但三人对未来的迷茫,彼此心照不宣。
“回家不久,听说永贵公司打算招俺仨当工人,可俺实在不知道该不该再回贵州。”赵卫星坦言,直到11月初,他们三人才聚到一起,商量出路。
“不管咋样,俺决定回贵州。”他说。
命是救护队给的
“公司有上千种岗位,小伙子们希望能留在救护队。”王群芳是永贵公司党委书记,他当即拍板,同意。
三人为啥相中了救护队?
“俺的命是救护队给的,俺就想学好本领,等有机会救别人。”赵卫星话语朴实。
“但话说回来,真希望所有煤矿都别出事,平平安安的多好啊!”赵卫星语调低沉下来,“俺知道困到井下那个味儿,比绝望还绝望。如果真有一天下井救人,俺肯定尽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12月10日下午,救护队队长韩亚洲亲自开车到贵阳接我们。”赵卫星说,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赶到救护队所在地时,天已经黑透了。
按规定,王圈杰他们需进行岗前培训。
12月11日上午,永贵能源救护队直属中队40多名队员整装列队,欢迎三人入队。
“这是第一次面对面见到救命恩人,他们太了不起了!”王矿委说。
6·17晴隆矿难发生后,永贵公司派出30人组成的救护队。经过25天“不抛弃、不放弃”的艰苦搜救,7月12日上午11点55分,身处绝境的王圈杰、王矿委、赵卫星被发现,救护队员将他们成功背出井口。
事实上,这支成立于2005年8月的救护队是个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团队。
“我在队里值班室看见过很多奖牌,真的为能成为其中一员感到自豪和光荣。”让赵卫星“自豪和光荣”的救护队获得过贵州省第六届和第七届矿山救援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名,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队员获得过“贵州省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永贵能源救护队共有110名队员,90%来自河南。随着王圈杰等三人的入队,救护队直属中队增加到了45名队员。
位于贵州省黔西县金坡乡煤洞场村一片千余平方米的区域,是救护直属中队的办公室、队员宿舍、食堂和训练场。在这里,王圈杰他们每天享受着“小灶”——在教官张永的示范和指导下,进行跑步、熟悉救护器材、学习救护常识等适应性短训。
“你看,俺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恢复得非常好,这样训练不过瘾。”王圈杰有些委屈,他们想加大训练量,可队里不同意,担心影响身体康复。
按照救护队的备战要求,队员们的日常训练包括军事化队列操练、闻警集合、体能、高温浓烟等20多项科目。“圈杰他们三个要成为合格的救护队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救护队副大队长靳俊杰告诉记者,按国家有关规定,队员们要参加贵州省每年举办的培训班,进行矿井安全常识、矿山安全法等一系列理论考试,同时要参加个人体能、设备操作等一般技术实践考核,成绩达标后核发救护队员合格证。
“只有拿到这个证,才具备救护资格。”靳俊杰说,根据三个人目前的表现,至少还需要三个月才能进入培训班。
三个小伙子干得漂亮
12月22日,大山深处的黔西县金坡乡煤洞场村阴云密布,寒气逼人。“有人受伤,马上急救!”上午9点,救护队指挥中心通过电台发出紧急命令,凝重的声音回荡在蒙蒙上空。
不远处,一个矿工躺在巷道里,他浑身抽搐,汩汩鲜血顺着小腿不停流淌。
“我们上!”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橘黄色制服的王圈杰、王矿委、赵卫星向指挥长请战。
获准后,三人立即抬起担架,跑步进入指定区域,很快用矿灯找到伤员。他们蹲下身子,取出绷带,拿出药品;一人协助伤员平躺,保持救治姿势;两人给伤员上药、扎裹绷带。
确认包扎成功后,三人合力把伤员抬上担架,一人在前,两人在后,保证担架平稳安全,然后迅速起身,疾步离开危险地带。
“好,不到三分钟。动作麻利,一气呵成,完全合乎救护规范!”指挥长摁下手中的计时器,对三人竖起大拇指。
这是一场实战演习,王圈杰他们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一旁的靳俊杰脸上露出了笑意:“按要求,伤员急救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三个小伙子干得漂亮!”
早晨6点半起床,先进行体能训练,吃过早餐后7点50分上班;午餐后休息,下午两点上班;晚饭后打打篮球、乒乓球,或者到值班室看电视,也可以到宿舍上网;晚上10点半熄灯休息——眼下,有条不紊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三人情绪高昂。
“我从不觉得训练苦,反而觉得很享福。”赵卫星说,他常常用手机给老婆打电话,叮嘱她照顾好孩子,“将来发展好了,我想把他们接到贵阳,叫孩子上个好学校,跟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好的教育”。
说梦话还在背要领
“三个老大哥非常努力,很勤快,大家都喜欢他们。”陈思,23岁,来自河南永城,已有4年矿井救护经历,曾参与救援三名矿工。
陈思和赵卫星、王矿委同住一个宿舍,对两人的表现,陈思的评价是“可中”。
今年6月21日,接到救援命令的陈思和队友连夜赶赴晴隆煤矿,凌晨4点携带救护器材进入井下。
“我们轮流下井,每人每天连续工作8个小时,直到救出人为止。”陈思说,三个河南矿工不仅靠着顽强创造了生命奇迹,他们应对绝境的勇气和智慧,更让人钦佩。
“可能是年龄比较大,又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在生活中他们总是默默做事。”陈思讲,宿舍实行轮流值日,但赵卫星和王矿委每天抢着打扫卫生,替队友整理被褥,“几个老兄心眼实在得很,总说命是救护队给的,应该为队里多做事”。
在队里,大家自觉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队规”:从不公开或私下谈论矿难。队友的刻意避讳,王圈杰他们心知肚明。“这是兄弟们爱护俺,不揭俺的痛处。”赵卫星说。
在队员贾赛眼里,同住一室的王圈杰是个谦虚好学的人,他反复向队友请教矿灯矿帽的穿戴,氧气呼吸器、救生绳索等器材的操作和使用,“他说要把这些救护技能刻进脑子里,有时晚上说梦话还背诵要领呢”。
“俺三个初中毕业,文化低,脑子也比不上小兄弟们灵活,非得下工夫学才中。”王圈杰的枕边,放着几本矿井救护书籍,他说不管生活还是工作,每件事都得认真做好,要用行动为河南人争光。
永贵公司劳资部透露,王圈杰、赵卫星、王矿委与公司的劳动关系从7月13日生效,他们在家的几个月享受员工病假待遇;正式上班时间从参加培训那天算起,没有见习期,月薪3000元左右。
记者把这个消息告诉三人,他们愣了一下,紧接着,三双眼睛泪花闪动。
三名矿工加入救护队后,每天努力学习救护技能。(作者:特派记者孟冉文图)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