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29 04:25 | 来源:中国网忻州频道 2008-01-24 10:45:11 | 查看:2145次
孤寡老人的好闺女张娟丽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个差事是份良心活!”这是经常挂在41岁的张娟丽嘴边的话,“既然我已经把自己交给这些老人了,我就有责任把他们照顾好。”
张娟丽,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民政福利中心主任,一个曾经被人称为“搞不懂”的女人,挑起了一份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活。而在福利中心26位老人眼中,她是个“好闺 女”、“好朋友”。
女柔道队员“发神经”
“张娟丽去伺候那些孤寡病残的老人了!”对于3年前的那些议论,张娟丽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因为那时,她在一夜之间成了同事眼中“发神经”的女人。
20世纪80年代初,忻州市有一个中外驰名、享誉体坛的女子柔道队,今年年逾不惑的张娟丽曾是这个运动队的一员,退役后,她被分配至乡镇当团委书记,后来在民政助理这个位置上干了几十年。
2002年,民政部“星光计划”启动,按照“先建成,后拨款”的原则,新建路办事处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建成服务中心。几年前,张娟丽家的兄弟姐妹几人在公路边建起了一栋上下两层、总面积700平方米的建筑,原本是做厂房用的,正当办事处的领导为筹建中心着急上火的时候,这位民政助理员站了出来。
建筑是现成的,但要改建成合乎标准的“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添置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没有二十几万元根本拿不下来。
为了营造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前些年,张娟丽经常在下班后,给城区大小饭店推销洗洁精,口挪肚省,尽整个家族之力,才盖起了一栋厂房式的小二楼,而且欠债到现在还没有还清。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年柔道队的姐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3万,那个5万,又从信用社贷了些款,改造资金居然很快顺利得以解决。
改造工程完毕,10个手指头上缠满了胶布的张娟丽楼上楼下跑个不停,看着装饰一新的双人间、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民政助理员感慨万千,“虽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对我个人而言,已是别无退路,别无选择。”
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张娟丽坦言自己当时打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害怕自己没本事照顾那些孤寡残疾老人”,为此事,她失眠过、痛哭过,但是好强的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挑战。
她是老人眼中的亲人
管人是最难的,更何况是管这些上了年纪的孤寡残疾老人呢?
有的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但儿女们或是在外地,或是工作忙,不能够常回家,每天猫在单元楼里,语言能力也似乎丧失了;有的老人,老伴先走一步,整日里守着镜框里的遗像,经常悲从中来,身体变得一天不如一天,性格也变得日渐孤僻;有的老人,身患疾病,儿女们各忙各的,只好雇个保姆,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呀,褥疮溃烂,竟露出了白生生的骨头;有的老人,晚年不幸,遇上了不孝子孙,长年累月,已经有些疯疯癫癫……
老家在河北的马老太,进中心时刚好90岁。丈夫早逝,唯一的女儿在杭州工作,听人说忻州有了“全托”的服务中心,调查一番后,把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送了进来。
痴呆到什么程度,她管张娟丽不叫“小张”,不叫“娟丽”,也不叫“主任”,她管张娟丽叫“妈”。令人惊奇的是,大脑混沌若此,但对京剧样板戏却记忆犹新,整日曲不离口,更要命的是夜深了还要引吭高歌,还得她“妈”和她一唱一和。所以老人只好住一单间,张娟丽每天晚上来一段李铁梅、小常宝、方海珍,样板戏唱累了,老太太倒头便睡,中心主任却彻夜难眠。
家住忻府区南城的张富兰老大妈,年轻时是某剧团的文艺骨干。这位不幸的老人青年时离异,60岁又遭婚变,唯一的独生子不孝顺令她万念俱灰。老人进中心时,已是尿毒症晚期,身体已近衰竭,只能维持短暂生命。为了开导老人,张娟丽想尽了一切办法。白天安排专人,寸步不离老人身边;晚上自己就与老人睡在一起,为她捏腿、捶背、宽心、解闷,老人的精气神好了不少。
去年端午节,一大早起来张娟丽就瞅着老人的面色不对劲,浑身浮肿,身子绵软,说话少气无力。打了辆车,直奔忻州市医院,挂号、找大夫、化验、取结果,期间,老人已经无法行走,硬是张娟丽背着跑上跑下,赢回了最佳治疗时机。
目前,福利院的26个老人中,有1个是90岁高龄的,其他大多是80多岁和70多岁的老人,他们都比张娟丽年长,和他们朝夕相处,老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她当作了自己的“好闺女”、“好朋友”。
她把自己交给了这些老人
当一个人对某一项事业投入到执著的程度时,其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升华。3年来,张娟丽在照顾这些老人的过程中尝到的更多是酸味、苦味,但她的内心已经十分平静,“一些老人生活质量太低了,尽管他并不缺钱!”
张娟丽告诉记者,送老人在中心养老,在忻州这个小地方有个‘习惯势力’问题,有的子女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硬杠着,结果拖垮了自己,父母也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她自信地说,改变养老习惯,从我开始。
让张娟丽感动的是,社会上对这个坐落市郊的中心的关爱。每年都会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给这些老人捐来新衣服、新被子,其中有个姓韩的退休老人,多次为中心捐款,给每位老人买新衣服。
“忻府区三八红旗手”、“民政部星光计划先进个人”……含辛茹苦地照料这些老人,让张娟丽尝到社会给予肯定的甜味。
从2002年福利中心开办以来,3年来,张娟丽已经含泪“送走”了20多个在这里安享晚年的老人。
如今,在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下,福利中心已经扩建成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门球场、钓鱼池、健身路径、葡萄长廊等,老人们的居住条件更好了……
照料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亲娘
张娟丽近照
青年志愿者
[链接]:百位老人和一个闺女的故事
时间:2006-12-2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记者范珉菲
楼虽不高,老人欣往,屋虽不大,温馨如家,院落清静,不失欢声笑语,户外寒风,难掩室内春光。对于忻府区的百余位老人来说,西门坡上有个不寂寞的家,这个家就是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2月17日,恰逢周末,服务中心又热闹了起来。
“闺女,咱们啥时住新楼”
小院清静,老人围坐,烹茶对话,但听谈论的话题便是旁边那座已竣工的5层楼房,“闺女,咱们啥时能住上那高楼呢?”“这个愿望好实现,大家精精神神等着吧,明年咱就搬过去。”此话一出,老人们孩童般鼓掌欢呼起来。望着眼前情形,被称作“闺女”的服务中心主任张娟丽热泪盈眶,她告诉记者:目前,服务中心有26位老人,最大的90岁,最小的年过七旬,来自四个省及忻州的14个县市,大多病体缠身,孤独无助。为让这些老人安享晚年,作为全省养老服务社会示范基地的服务中心,在政府关注和广大社会慈善人士的帮助下,占地9000平方米的新楼已建成,所有建筑严格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建设,室外的老年人活动区将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生态园区,中心设立老年人心理护理,为老年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硬件高档化、设计人性化、服务亲情化,集食、住、养、学、乐、医、殡于一体,明年便可入住。
“再苦,也要迈出这一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娟丽是忻州女子柔道队中的一员,退役后,她被分配到乡镇担任团委书记,后来又在民政助理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因为民政助理员的原因,张娟丽对于她的服务对象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再熟悉不过,老人们那种共有的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一次次震撼她的心。2002年,民政部“星光计划”第二批启动,按照先建成后拨款的原则,新建路办事处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服务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娟丽站了出来,东挪西借建起一栋两层小楼。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张娟丽说:“再苦,也要迈出这一步。”除了私款公用,还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她每天要和护理员一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喂饭喂药,擦身洗澡,端屎倒尿;为了老人们的健康,她学会了打针输液;老人过世了,她还要跑前跑后地为其送终;为照顾方便,干脆把家搬了过来,与老人们同吃同住。许多人在背后议论,张娟丽又“发神经”了,可了解她的人说,张娟丽就是个“发神经”的人,上次“发神经”当了忻州的第一个女柔道队员,结果为国家赢得了许多荣誉,这一次“发神经”,说不定能给忻州的老人带来些实惠呢。
“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
当看到青年离异、老年婚变、病痛交加,医生认定只能维持短暂生命的老人张富兰时,张娟丽安慰她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为了这句话,她从互联网上查询了有关防止肾衰竭的措施,并由此摸索出一个照顾肾炎病人的科学方法。此外,每日早晚两次为老人量血压,还特地买回一只奶羊供应奶源,让老人喝。本地没有促红细胞生长素,四处托人从外地捎回来,遍访人们找寻治疗肾炎的偏方。为了让老人吃上低蛋白质食物,特地买回数十公斤的南瓜作为辅食。每月还要带着老人检查一次身体,为逗老人开心,买衣服送礼物,组织生日宴会。老人的最近一次体检,令所有大夫们吃惊———张大娘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那天,张娟丽痛哭了一场,虽然为此贴了不少钱,但感动了服务中心所有老人,让他们都有了生活的信心。就像张富兰老人说的一样:老天有眼,让俺们摊上了这个好闺女。
这个老年人生活的家,虽在郊区,但仍然有许多人牵挂着,张娟丽介绍道:“开办四年来,服务中心迎来送往百余名老人,这些老人来自江苏、内蒙古、北京、太原等地和忻州各县市。”在张娟丽的一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写着许多人的名字和电话,这些人都是多年来无偿提供钱物和服务的人,有从2003年起便开始无偿买衣送药、年过七旬的忻州煤销公司退休职工韩应兰,有长年捐款探望的忻州时代广场经理米天龙、卢建平夫妇,有为老人清扫房间、奉献爱心的交警二大队民警,还有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时时提供生活用品,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舒坦。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