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4 13:14 | 来源:北京晨报 2012-04-01 A19版 | 查看:956次
作者:刘树勇 微博:http://weibo.com/u/1454064140
艺术教育,在许多人心中,是一片圣殿。那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对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
然而,历数中国当代艺术,真正能达到世界大师水平的,能有几人?可我们的艺术院校的规模与大楼,却堪称世界领先。我们在艺术教育上的不断投入,为什么没能结出硕果?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太不协调?
有趣的是,我们一些在国际上取得影响的艺术家,在院校体系中却往往被忽视,而院校体系的高材生,走向社会后,却又很少能担负起人们的厚望。
不培养甚至扼杀大师的艺术教育,症结在哪里?
艺术院校改变命运
云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院校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您好像也是那时考入美术院校的?
夏德武:是的,我们那时赶上了好时候、末班车,此前没法考大学,社会的变革给我提供了机遇,我考了三四年才进入大学校门,从社会最底层的、连职业都没有的农民成了大学生,对我们来说,大学这个概念太神圣了,甚至来得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迎接它。我们这一代,在上大学之前沉淀了很多东西,比方说我们每个周末都在画画,到外面去写生,我们的窗口是那么小,但即使是这么小的窗口,我们也在很努力地去发掘、去发现、去探索,我们是主动在学习。
云浩:从主动学习如何转向了被动学习呢?
夏德武: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中国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非常被动的教育,在校老师的结构决定了你的教育方式。回过头来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教育,有些东西好,有些东西不好,但归到一个词,就是“很自我”。而今天的教育欠缺的是什么东西呢?我觉得是系统,艺术教育缺乏系统。
社会不应为艺术设障碍
云浩:现在年轻人都往艺考这里涌,你对这事儿怎么看?
夏德武:这个很自然,因为现在社会和以前社会基础不一样了,现在大学是普及教育,以前是精英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人人都可以进中央美院,别把中央美院说成一个神殿,中央美院人人都可以进,但社会设的障碍和门槛儿太高了。
云浩:这点我同意。
夏德武:你凭什么去设一个障碍不让人进来?有多少人可能一笔画也不会画,他已经工作十年、二十年了,现在突然想去画,他把他后半生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中央美院,他有可能成为一位大艺术家或者大设计师。凭什么就不让人进来呢?谈起这个问题来,是一个社会制度的问题。
艺考不科学也不人性
云浩:可怎么才能解决这个制度问题呢?
夏德武:有的问题一时很难改变。这不仅仅是中央美院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甚至是整体制度安排的问题。艺考肯定是不对的,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作为一个卖方市场,有这么多的学生希望能进来,可招的人就这么多,所以必须设计一种方式去挑选所谓优秀的人才,这其中设了很多限和门槛,但这样做不科学也不人性,它违背了教育公平平等的根本原则。但没办法,这么多年来我们都遵循这种法则,考生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如果现在变一种方式,可能考生都不会答应。
云浩:艺考的直接结果是,催生了各种艺考培训班。
夏德武:既然有这么一个考试模式,学生们也只有摸索这种模式才能跨进艺校的门槛,如果用自由发挥的方式参加艺考,可能连门儿都进不来。可艺术是天性的东西,那么,谁可以教出艺术大师、艺术家来呢?
云浩:负责招生的老师多负点责,不就能招进来更好的人才了吗?
夏德武:哪有那么简单!作为一家艺术院校,谁进来都会觉得自己有了一个铁饭碗,因为挂了“中央美术学院”这6个大字,其他行业就认这个东西,大家能不挤吗?但应考的人很聪明,有办法能拿高分。今年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色彩考试,我参与了评卷,我认为好的东西、天性的东西,9个评委恨不能6个反对我,为什么?他们多少年来评卷,都形成模式了。
云浩:已经成为了套路。
夏德武:大家都在备考,就看你备得聪明不聪明,我尽我所能,给有创意的卷子高一点分,因为这样的学生将来容易教,但我告诉你,在90%乃至95%以上的情况下,还是那种应试教育的方法,学生考试成绩高。可说实话,谈这个有什么用呢?
不得不放弃真正的人才
拔苗助长难成才
云浩:这种应试教育会毁灭一个人的感觉系统,许多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再也不进步了。
夏德武:对。
云浩:考学前画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
夏德武:我是山东人,对山东几个学校比较熟,他们善于对应美院考试路数培养学生,在中央美院十几年的招考记录中,山东考生录取最多,可他们走出校门后,成才却比较困难。恰恰是一些南方的孩子,他们离家远,考试没有家长陪,来一趟北京很不容易,一旦进入到中央美院,后劲很足。
教师收入低是个大问题
云浩:可一些有才华的学生进了院校也没能成才?
夏德武:在大学,教师队伍和教学体系决定了一个学生的质量,如果没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结果就不会太好。目前的问题是,艺术院校的教授们工资太低,不足以让其安心工作,必须另外谋求灰色收入来弥补其基本需求。大环境就是如此,表面上看,教授们算中等收入群体,可实际上却囊中羞涩,不足以支撑相应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为基本需求而忙活。可像我这样,过了这个阶段,又会有新的苦恼:即接受方太低,你把好东西给他,他却接不住。
云浩:为什么接不住?
夏德武:因为他的教育背景是单调的,是应试教育过来的,当激活某种领域时,他会觉得茫然,因为已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指令学习。习惯了灌输的孩子,如果面对一种有创造性、开发式的新教育方式,他们便会觉得茫然。
孩子的求知欲哪里去了
云浩:我有这种感觉,现在孩子的求知欲比咱们那时候差太多了。
夏德武:不能简单地这样说,主要是载体变化了,现在打开电脑,有新的方式来接受知识,只不过是快餐文化,来得快,丢得也快,你不能说他们没有知识,他们知识很广。
云浩:时尚就是文化的排泄物。
夏德武:是的,但你不能说它不是文化,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不能当“老学究”,否则第一你会痛苦,第二你会被车轮轧得粉碎,一定要跟着这个车轮走,你能做的事就是让他们在快餐文化的背后,停下脚步来欣赏一点永恒文化。
智者能走出象牙塔
云浩:快餐文化有价值吗?
夏德武:我们反过来说,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有才气、有观点、有主意的优秀学生,当他们离开中央美院这座象牙塔后,许多人并不成功,反而会受挫折;而那些在学校里看上去没什么才气的学生们,因骨子里、性格里吃透了中国文化本性的东西,没有观点最后就是观点,他们反而在社会上会慢慢立足。今天拿西方的哲学体系来衡量、教育中国孩子,实际上是个悲剧。
云浩:这段话我同意。
夏德武:那天我们请了纽约一个艺术家给学生们讲课,他说艺术分两类:一个叫原性艺术,一个叫智性艺术。这个归纳很绝,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做人问题。你是做原性的人性呢?还是做智性的人性?受过教育的人千万别做原性,一定要做智者,智者是什么?就是因势利导、从不抱怨,所有看上去不对的东西不去抱怨,而想办法去利用这种不对的东西,怎么去发挥自己的智慧,去阐述对的道理,这就对了。云浩/整理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云浩
本期嘉宾:夏德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的陶瓷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白瓷现代艺术第一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