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3 08:45 | 来源:凤凰网 2017-08-21 00:23:54 | 查看:3301次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补子形成于明代,而清代的补子则是发挥到了极致。
清代文武官朝服的最大区别,在于外褂上的补子。一个基本原则:文官补子上画禽,武官补子上画兽。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此外还有超品官员,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亲王、贝勒,贝子等,他们可以穿什么衣服?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只有从伯爵以下,才开始正式分品级,胸中才会有“禽兽”。
太师、太傅、太保等为一品文官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翰林院掌院学士等为二品文官
通议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等为三品文官
大理寺少卿、鸿扩寺卿、顺天府府丞等为四品文官
盐运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为五品文官
各王府管领、京府通判、京悬知悬、兵马司指挥等为六品文官
各州州判、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舍人等为七品文官
太医院御医、内务府司匠等为八品文官
各府知事、刑部司狱等为九品文官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此乃都御史官服补子上之图案,都御史之职责为查辖官)
獬豸
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为一品武官
九门提督、八旗副都统、总兵等为二品武官
一等侍卫、圆明园营总等为三品武官
佐领、南苑总管、宫殿总管太监等为四品武官
步军副尉、关口守御所千总等为五品武官
亲军校、骁骑校、步军校等为六品武官
城门更、武信骑尉、奋武校尉等为七、八品武官
修武校尉、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额外外总等为九品武官
因此,清朝补子品级与名称如下:
补子: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仙鶴 锦雉孔雀 雲雁 白鷴 鷺鷥 鸂鶒 鵪鶉 練雀
武官: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馬
时间推移至建国之初,所有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的,可叹如今,已经失去了“朴素”。相信下边这套官服,是最漂亮的一款了。
1962年12月,时值兰考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