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0 22:36 | 来源: 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08日 22 版 | 查看:1331次
本报记者 王伟健
国庆期间,一个三分钟微视频在朋友圈刷屏,这是江苏高院推出的普法新作品《别让诚信关机》,该作品以独特角度讲述了一个很“囧”的故事,告诫人们当“老赖”的严重后果。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普法形式也需因时而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褚红军说。
以小见大 寓教于乐
普法打出“柔情牌”
一位独居老人因为儿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自己,将儿女告上法庭。在法庭工作人员的努力调解下,儿女们想起了幼年时父亲对他们的陪伴和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法庭上和解了。案件虽小,但直击人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何不把这个案件改编成微电影?”江苏高院将轰动一时的无锡“常回家看看”第一案改编成微电影《回家》。
“看哭了,泪水如泉”“暖心的法院,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眼泪就绷不住了”“这样的普法宣传方式很有创意,让我们在感动中体会亲情的伟大”……看过微电影的网友们纷纷留言。
《回家》在手机上的刷屏,引起江苏高院新闻办主任张志平深思。只有优质的微电影,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为了体现真实的细节,法院在“双微”作品制作上毫不含糊,每一处布景都要经过精雕细琢,每一个镜头都要反复拍摄。“在将真实可考的案例素材进行二度创作时,不仅要汲取传统法治类节目寓教于乐的价值定位,还要将微电影、微视频的艺术美感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张志平说。
据介绍,2017年以来,江苏高院先后推出《金鱼之恋》《别让亲情偿还亏欠的良心》《无法上映的人生》等10余部优质“双微”作品,在网络上动辄收获数以百万计的观看量。不少网友在观看后表示,原来法治微电影、微视频可以拍得这么好看,这么感人!
以情动人 演绎故事
法官拍摄微电影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谁年少不向往天涯海角;梦想易逝,红颜易老,每天在现实里移动双脚……”今年5月,一首名为《宁海路75号》的原创MV红遍了大半个中国,这首反映法官工作状态的“机关民谣”,在短短几天内点击量就超过百万次,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这首歌曲并非出自专业人士,而是由江苏高院的两位法官创作。词作者是审判监督第二庭法官赵俊,曲作者是执行局综合协调处处长朱嵘。MV中有一个镜头让朱嵘印象深刻,主人公背后的墙上写着“为了公平正义”,这是江苏高院的院训,表达了法院人的情怀,“这正是我们想通过这首歌传达的精神”。
在江苏各级法院,一线法官们纷纷走上“微”荧幕,演绎身边的法治故事,不少法官还当起了制片人和编剧、亲身上阵拍摄法治微电影、微视频。
今年年初,由江苏高院新闻办工作人员编剧的微电影《谁的错》发布后,吸引数百万人点击观看,“揪心、精彩、感动”,网民纷纷点赞。这部微电影在宝应县人民法院拍摄,剧中除女主角外,其他所有演员均由该院干警出演。
江苏高院打造的微电影《无法上映的人生》,看上去颇像是一部悬疑大片,实则用法治故事为诚信护航。编剧是江苏高院一位法官,“脑洞大开”地设计了一系列离奇悬疑的场景和心理悬念,情节扣人心弦,直到最后真相揭晓:不讲诚信的人生,终究没有出路。
江苏高院执行裁判庭法官唐志容感慨地说,能够亲身参与拍摄法治微电影、微视频,将自己对于法律的信仰传播给社会、传达给公民,这对我们在一线办案多年的法官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以案释法 频频走红
“法言”也能很入耳
把不孝儿拉进垃圾池,让其现场感受老母亲垃圾池度日的心酸与凄苦,法官通过智慧办案最终感化了不孝儿,解开了他拒不赡养老母的“心结”,让老人从垃圾池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一起发生在苏北的真实案件,被江苏高院改编成微电影《不弃》。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观看普法微电影、微视频,以及新媒体法制栏目,轻松读懂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江苏涟水县的王某与丈夫李某正准备离婚,但李某瞒着王某在外借了3万块钱,债主扬言这笔钱要夫妻共同承担。王某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便向涟水县人民法院法官咨询。法官很快给她发来了以案释法栏目的网址链接,王某看完《防“坑友”更防“坑偶”,夫妻共同债务司法新规定》,茅塞顿开。
随着大量微电影、微视频的走红,江苏高院在网上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江苏高院新闻办工作人员陶正超表示,如今,法院举行的各类普法活动,关注度要比以前高很多。仅7月10日在南京组织的“决胜执行难”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一次就吸引了5000多万网民围观,各类评论留言超过120余万条。
普法效果好,法官们也动力十足。张志平表示,法院案件是“双微”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这座影视创作的“金矿”有待江苏各级法院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未来,江苏各级法院将制作更多优质的“双微”作品,让“柔情”普法更加深入人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