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王”10余年收养残疾弃婴(3图)

发布时间:2009-12-24 00:06 |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9年12月22日 第32版 | 查看:1572次

说到一家人的未来,杨军平老泪纵横

大女儿欣欣(化名)和小儿子贝贝(化名)

家徒四壁的现状

  本报记者 郭鹏/文 田明/图

  “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能不管孩子。”十多年来,行唐县贾洛营村的“破烂王”杨军平先后收养了 5名残疾弃婴,其中两个孩子因病夭折,一名送到了福利院,现在家里还有一个脊柱有问题的女儿和一个智力低下的儿子。曾与他一起抚养这些弃婴的弟弟,也因不堪重负患上了精神病。

  命运似乎也在有意为难这个多舛的家庭,今年10月,杨军平突发脑血栓,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坐在家里他却从未停止担忧:“我自己是死是活无所谓,没了我,剩下的三口可怎么办呀?”

  探访:“废品大院”的四口之家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行唐县只里乡贾洛营村,打听杨军平的住处时,一名村民指着不远处一个小男孩说:“那就是军平家的‘傻小子’,顺着北边的小道儿往里走就是他家。”记者走近后看到,这个八九岁的男孩蓬头垢面、目光呆滞,走起路来拖着一条腿。“你家怎么走呀?”男孩只是傻傻地笑着,自顾自走开了。

  跟着男孩走出二三十米后,面前是一片空地,到处散落着废旧物品,一直到一处铁栅栏门前。听到外面有动静,一名十来岁的小女孩跑了出来,大大方方地介绍说自己是杨军平的女儿,并把记者让进院。小姑娘转身时,记者看到她的背部右上方是高高隆起的。

  进了院子,仿佛置身于一处废品收购站,到处摆满废旧物品,站在屋檐下才看清,这座挂着水泥层的房屋其实是座土坯房。屋内所有的摆设也都显得不伦不类,杨军平说,这些都是他捡破烂捡回来的。

  杨军平介绍,女孩就是他的女儿欣欣(化名),脊柱有问题,男孩是儿子贝贝(化名)。家里还有他的弟弟,因为患精神疾病,一直没法干活。现在自己无法劳动,弟弟不得不跟着村民去打棒棒儿(玉米)了。

    回忆:10余年收养5名弃婴

  回忆起过去,54岁的杨军平欷歔不已。

  他告诉记者,在他尚未记事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弟弟才出生不久,全靠母亲一人拉扯着他哥俩长大成人。1980年,母亲因病半身不遂,兄弟二人花光了所有积蓄,老人瘫痪了七八年之后,还是离开了人世。由于一直忙于照顾母亲,加上家境贫寒,杨军平和弟弟一直没有结婚。

  就在兄弟俩发誓要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的时候,女儿欣欣出现了。

  那是13年前的一天,杨军平到县城拾破烂时,发现一群人在围观一个出生不久的弃婴。这个女婴俊俏可爱,但背部似乎有些异常,人群起哄了半天后逐渐散开,杨军平却有些不忍,等他踏上回家的道路时,女婴已抱在了他的怀中。

  此后的几年间,杨军平又先后收养过4个弃婴,其中两个孩子因病夭折,一个被送到福利院,最终只剩下了欣欣和贝贝和他一起生活。

    艰辛:两三年没买过一回肉

  杨军平告诉记者,这几个孩子都有病,要不然也不会被抛弃。但每每想到母亲当年拉扯他们兄弟俩时常说的“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能不管孩子”,他就觉得不能放弃这些小生命。为了给孩子们治病,他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兄弟俩的婚姻也彻底耽误了。几年前,不堪重负的弟弟更是患上了精神病,虽然治疗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落下了病根。“我下过煤窑、上过砖机、拉过土方,我又瘦又小,不适合干力气活儿,最终还是在拾破烂上稳住了。”杨军平说,就是靠着捡破烂,他又当爹又当娘,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四口之家。

  谈到杨家的状况,村支书习新社坦言:“这不,家里的情况都在这儿明摆着。举个例子吧,这都两三年了,他家连肉都没买过一回。”

    变故:“顶梁柱”突患脑血栓

  屋漏偏遭连阴雨,10月9日,杨军平听到街上有大喇叭喊着“医疗下乡”,一心为女儿求医的他也想去报名,走出屋门却发现双腿不听使唤,强撑着往前使劲也没能走出院子。

  第二天一早,村支书过来通知他外出打工的事情,却发现他说话含糊不清,走路也有问题,村支书急忙找人把他送到医院。经查,杨军平换上了脑血栓,因无力支付医疗费,最终由村里的医生在家里打了几天点滴后就停止了治疗。自此,杨军平也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只能在家做做饭,带带智力低下的儿子。

  13岁的欣欣现在读初一,记者采访时,她正在家写作业。小姑娘懂事地告诉记者,她对自己的身世全都清楚,“特别感谢爸爸,要不是他我早就没命了。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挣钱报答爸爸。”

    担忧:四口之家未来无着落

  杨军平无奈地说,这次生病,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弟弟和一双儿女。弟弟也50多岁了,生活仅仅能够自理;儿子刚10岁,连话都听不懂,而且至今没能上户口。尤其让他牵挂的是懂事的女儿,女儿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脊柱问题始终困扰着她。“我听说,她的病其实花上一两万就能治好,可我从哪里凑这些钱呀!”

  杨军平说,这些年村支书、邻居、孩子学校的老师、退休干部、县信用联社,许许多多的人给了他不少帮助,他希望通过《燕赵都市报》向这些好心人表示感谢。他还特别提到了肃宁县上村镇制革厂的曹庆梅(音),自2003年至今曹庆梅多次给他们一家人寄款捐物,总共有四五千元了,他患病前不久还刚刚邮来了1000元。“无论如何都得感谢这些好心人,要不是他们的帮助,我们哪能熬到今天呀!”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