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18-10-22 22:25 | 来源:求是网 2018-10-15 10:00:00 | 查看:821次

  谢伏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本要求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形势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贺信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一、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辨别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蕴含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大意义,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意义,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各环节。要深入学习研究阐发这一重要思想,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要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始终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从哲学社会科学最终产出要求看,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看,我们需要跳出传统模式、传统思维,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政策、方式等问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新形势下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政策问题;研究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前后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化特点和趋势,及其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带来的机遇挑战等问题。从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看,我们需要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研究可能迟滞或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问题;研究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规则与强权之间斗争的战略策略问题;研究大国关系调整、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建议。所有这些,都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始终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紧贴党和国家决策需求,推出更多对政策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优秀成果,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起来,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真正拿出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三、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保障。

  学科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部分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坚持体现特色、结构合理、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的原则,完善学科体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入脑入心,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存在“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要加快完善能够增强原创力、推动理论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同时,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学术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专业化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注重基本理论的构建和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努力形成自成一家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形成反映当代中国气象、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要把提高原创力作为学术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善于融通各种资源,瞄准学术前沿,着力提高学术品质、学理厚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原创性理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四、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遵循科研管理规律,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国家和地方层面研究,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

  优秀成果涌现、优秀人才辈出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在注重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出优秀人才、出拔尖人才。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造就一支立场坚定、功底扎实、学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让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既做到著作等“身”,又做到著作等“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