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洛娃的“幸福事业”(3图)

发布时间:2018-10-08 20:1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9-25 22版 | 查看:1108次

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为远东地区俄中语言、文化和艺术交流的一张名片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吴  焰  屈  佩

  古丽洛娃很自豪,自己能作为俄方汉语教师,参与《汉语新起点》等系列教材的编撰。图为古丽洛娃和她参与编撰的教材。本报记者  吴  焰摄

  新的招生季来临,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师团队正在认真地试讲、备课。本报记者  吴  焰摄

  ◎古丽洛娃曾任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辛勤耕耘十二载,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己任。

  ◎她参与创办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见证孔子学院成长全过程,参与编撰《汉语新起点》《汉语新目标》系列教材,获颁“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

  ◎让孔子学院成为集教学、人文、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是古丽洛娃的“孔院梦”。

  9月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的液晶大屏幕上,正滚动播出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的招生广告。作为俄罗斯第一家孔子学院,这里从最初只有20多名学员,发展到一年培养近千名汉语学员,成为中国文化在远东地区传播展示的重要窗口。

  两个月前刚从院长职位退休的古丽洛娃,依然常去孔子学院。自2006年远东国立大学(现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伊始,她便担任俄方院长,至今已在汉语海外推广领域深耕12年。“退休不退事”,她说,这里是她一生的事业所在。

  最难忘的记忆

  9月11日,习近平主席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从电视里看到习近平主席,古丽洛娃高兴地跟家人说:“还像8年前一样亲切。”

  2010年3月21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首次访问符拉迪沃斯托克,其间专程来到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参加孔子铜像的揭牌仪式。

  古丽洛娃仍清晰记得当时的细节:“习近平走下汽车,面带微笑向学院大楼走来。那一刻,我们的紧张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同我们握手,如同与多年好友见面,很轻松、愉悦。”

  令她感动的是,习近平在考察中发表了一番情真意切的讲话。“他不拘泥于形式的务实作风,给在场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大家都称赞这是一位有魄力、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古丽洛娃说,习近平“富有远见,充满智慧,他的话给人以深深的启发”。

  时隔8年,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这次习近平主席再次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首次出席东方经济论坛,并同俄罗斯普京总统一起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谋划中俄地区合作,纵论东北亚地区共同发展。古丽洛娃时刻关注着习主席的相关讲话和活动,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我特别佩服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同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智慧结晶,携手应对灾难、困难。”她说,突破语言障碍,可以让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更好地相识、相交、相知,感受对彼此文化的尊重。

  因此,古丽洛娃把汉语推广看得格外重要:“我们不是在教一门语言,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绵薄之力。”她说得严肃而真诚。

  最合适的人选

  古丽洛娃出生于中国武汉,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1977年,她考上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她便与汉语教学、推广结下不解之缘。

  2006年,国家汉办在俄罗斯合作开办孔子学院,首先选择了与中国相邻的远东地区,古丽洛娃也作为“最合适的人选”成为俄方院长。

  当时,在只有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古丽洛娃和中方负责人等4个人一起规划孔子学院的未来。

  她的付出收获了回报。“感谢贵校组织2018年萨哈林地区教育机构学生汉语比赛”“感谢古丽洛娃女士对汉语推广作出的杰出贡献”……走进孔子学院的多媒体教室,讲台旁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感谢信和奖状。2010年,古丽洛娃还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

  让古丽洛娃感到骄傲的,是和中方教师团队及高校机构一起,参与、见证和推动了几件大事。

  一是参与编撰了《汉语新起点》《汉语新目标》系列教材,被教育界人士称作“中俄双方在汉语教学领域合作的杰出典范”。该系列教材填补了俄语国家汉语教材空白。

  二是把孔子学院的“课堂”向外延伸,与许多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开设汉语班,设立“汉语日”文化体验课,举办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桥”活动选拔等。

  远东地区人口稀少,但近3年,每年参加国际汉语考试(HSK)的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仅次于首都莫斯科。说起这点,古丽洛娃眉眼里写着自豪。

  她庆幸,自己有一群中方好伙伴。“和喜欢的人一起做自己最喜欢的事,还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古丽洛娃有些哽咽。

  最期待的愿景

  每次走过孔子学院正门口那尊孔子铜像,古丽洛娃都会驻足端详一番。她尊崇这位中国先贤,能去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走一走,成了她最迫切的一个“小心愿”。

  当然,她还有另一个“大愿景”。

  古丽洛娃一直认为,语言和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民众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础。

  “我们不仅要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为远东地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个平台,更要成为俄中语言、文化和艺术交流的一张名片。”古丽洛娃说。

  对于孔院的未来,她和同事们有更多的规划。现在,学院门口有一处“电子汉语角”。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点击聆听中国的琵琶、古筝,欣赏清明上河图全景,互动游览八达岭长城等等。这块屏幕常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远东地区中小学生的汉语课堂。古丽洛娃说,未来学院将运用更多现代教学手段,推广汉语远程教学。

  让孔子学院成为一个集教学、人文、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是古丽洛娃的“孔院梦”。得益于十多年来打造的好口碑,孔子学院在符市乃至远东地区开始有了平台效应:每当有电影节、画展、城市日等与中国相关的活动,主办方开始主动找上门,希望借助孔子学院这一平台推广。中国主题活动的大受欢迎,让古丽洛娃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以语言为突破口,找到俄中文化更多共同点,未来孔子学院还可以推广武术、中医、太极拳、针灸等”。

  成立汉语教师网络协会、建立翻译中心、搭建科研信息交流平台,古丽洛娃的“孔院梦”越做越大。“我们不仅要普及语言,更要传递人类智慧。”

  (本报符拉迪沃斯托克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