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03 16:36 | 来源: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30日 12 版 | 查看:544次
朱中原
美学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美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哲学教育。只不过它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知美、发现美、探索美和创造美。所以,美育和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强调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当今美育和美术教育的关切。这一回信不仅有深刻精神内涵和重要文化指引作用,也对当今美术教育提出要求。
美术是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美育主要靠美术教育来体现和完成。习近平同志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以为这其中深隐着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美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二是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三是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精神旨归;四是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要正确解读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基本精神,首先需要对“美术”与“美育”之概念进行溯源。清末民初,“美术”一词自日本传入中国,并经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先后使用得以迅速传播。该词传入之初,与今天的含义几乎完全不同。彼时所谓“美术”,是指“美的艺术”,是艺术的总称,是一种泛指。如要实指,则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金石、碑刻等所有以实物形式呈现的艺术品或文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白话文兴起,“美术”的语义与所指逐渐变为基本与今天的“美术”一词含义相当,即主要是指造型艺术。但不论是引进之初的“美术”,还是今天的“美术”,都离不开对美的探求。
实际上,“美术”一词在进入中国之初就具有了“美学”和“美育”的基本内涵。在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文章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美术与美育精神的论述,也因此,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美学与美育的重要倡导者与启蒙者。
梁启超的美育精神是“趣味教育”,所谓趣味,就是要具有生活的娱乐性,即将美术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娱乐活动,而且是一种高级娱乐活动。这种“趣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是指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精神。他有时也将“趣味”表述为“情感”,而“美”则是情感中带有神秘性的一种。因此,他时常将“趣味”“情感”“美”三词混用。王国维则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由此,他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四育主张之第一人。在功利性教育滥觞的当时,王国维还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启蒙教育思想,即以无功利的审美教育代替功利主义教育。蔡元培则在梁、王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教育不仅是智育,即智识的教育,还应该有情感的教育,而这情感的教育就是美育。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对美育的阐释虽略有不同,但都指出了美育的一个基本特质:无功利的情感教育。
这些早期对于“美术”“美育”的论述,对今天的美术教育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譬如,梁启超曾指出,美育之要在于懂得美。懂得美,关键在于要懂美的理论,也即美学的基本原理。例如,若把一幅画摆在你面前,你如何欣赏它?它为什么美?要回答这些问题,便需懂得基本的绘画美学原理,懂得光、影、色的和谐之美。又如怎样欣赏书法之美?是不是用毛笔在宣纸上把汉字表现出来就是美了?是不是笔画线条和谐对称就是美了?并不是。品鉴书法之美亦需懂得基本的书法美学原理与经典笔法。没有美学原理、笔法作支撑的书法,只是一堆线条的杂乱堆砌。当前,有些老师只教学生有实际用处的知识,把理论和原理当成无用之物。殊不知,美学原理是美术理论的重要支撑。什么样的理论才能叫作原理?原理是对具体事物的规律的抽象化和理论抽绎,也就是一种哲学。所以,美学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美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哲学教育。只不过它不似哲学理论那样枯燥,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知美、发现美、探索美和创造美。因此,在当下的书法、绘画教学中,老师不应仅仅教会学生如何临摹、创作,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欣赏艺术之美。
所以,我认为美育和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常识,更要真正懂得常识。这一过程,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积淀的过程。当情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审美愉悦,这就是美育之结果。
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对艺术与美的起源的探究。艺术起源于对美的认知。人类在鸿蒙初开之际,即发现了美,因而要用艺术来表现美。没有脱离了艺术的美,也没有脱离了美的艺术。我们所要研究的美,主要还不是指大自然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当然,艺术之美离不开对自然美的体悟,或者说,艺术美源于自然美,但不等于自然美,艺术美是对自然美的提炼和升华。只有在自然美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才可称之为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自然是客观物象,而美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体现。没有脱离了人的美,也没有脱离了追求美的人。因此,美育还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懂得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表现美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人都知道辽阔的草原很美,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表现草原之美。美育,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不论是用美术、音乐、舞蹈,还是用文学、戏剧等形式。美育和美术教育,需要使人学会如何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美术教育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教育,更多侧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很多人将美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技能,而非认知美的能力。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美术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则徒成为一种纯知识或纯技能的教育,必定会背离美育的本质。如今,随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蓬勃兴起,美术教育呈突飞猛进之势。只是,现在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多侧重于“术”的教育,而忽视“美”的培育。一些美院学生只知道画画写生,却不知道去思考美、研究美,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事实上,对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美才是本源,术只是手段和途径。
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美育和美术教育,就是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而解决艺术创造和美的创造的问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