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03 16:13 | 来源: 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03日 07 版 | 查看:1001次
本报记者 朱 磊
图为资料图片。
图②、图③、图④、图⑤由本报记者朱磊摄。图⑥、图⑦由贾志刚摄。
“一个好的羊皮筏子制作者,也得是一名好筏工,大河大流中一眼就能知道水况。”
——高 勇
“近期雨水多,黄河涨水,过去借着这个水势,一个筏子不用两天就能到银川!”从中卫,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黄河边的北长滩,一见面,高勇老人就说起了本行。
73岁的高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羊皮筏子的传承人。1963年高中毕业后,高勇便跟随爷爷、父亲学习制作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一定要选用山羊皮,山羊皮厚实,韧性强!做好的羊皮胎又名‘浑脱’。”高勇一边介绍,一边从家中取出一个麻袋,一个一个拿出已经做好的“浑脱”。看着那油光透亮的羊皮“浑脱”,真让人难以想象,那在激流中进退自如的小筏子,竟然全靠这些小小的羊皮胎。
晾晒去毛。制作羊皮筏子,将羊皮囫囵脱下,用水浸泡三四天后取出再晾晒一日。羊皮经过浸泡和晾晒,其皮毛逐步分离,去毛洗净即成原皮。
吹气注油盐。将原皮吹气,然后从中灌入食盐半斤及清水少许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将皮的颈部、四肢用力扎紧,曝晒于烈日之下4—5日,促使油脂浸透,防腐耐久,又能使皮质变软。皮囊一般呈红褐色时即可充气制排组筏。皮筏木架通常用厚2厘米、宽8—10厘米木板组成长约2.5米、宽约2米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柳条绑结,并将皮囊按序用麻绳扎结在木条下。
羊皮筏子浮力极好,排子匠用短桨划水,容易操作控制。木桨是用坚实木材制作的,长短根据筏子工的身高臂长定制。通常每个排子有一个筏子工。乘坐羊皮筏子有很多讲究,忌讳“破”“沉”“断”等字眼,排子匠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以图吉祥。
历史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上游虽有大小型木船运行,但因峡谷较多,礁石密布,水流湍急,羊皮筏子逐渐以其轻便、吃水浅成为黄河水道交通的主角。除了摆运渡河商旅和两岸百姓外,还用于商贸贩运。
“那个时候没有路,黄河水急时不用两个小时就能到中卫,载着咱们村子的枣和粮,去中卫赶集换油盐。”高勇介绍。
编筏试水。仔细观察做好的羊皮筏子,一个筏子14个“浑脱”,体现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水力学的研究。羊皮筏子中每一个“浑脱”都好像是现代船体的密封舱,即便有一两个漏气,也不会太过影响整船的平衡,吹起来绑扎好的“浑脱”呈流线型,能够很好地减小水流阻力。“可以说,羊皮筏子专为黄河而生。”高勇说。
中卫是羊皮筏子的主要发祥地和集聚地。“黄河弄筏”是中卫历史上的一大景观,明代中卫十景之一即为“黄河晓渡”。黄河养育了一方水土,也培养了水上筏工乐观、开朗、不畏艰险的性格。不过,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羊皮筏子”的运输作用日益减弱,到了高勇这里,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这门手艺,“黄河弄筏”日益难见。
“好在还有沙坡头!”高勇感慨,即便背已驼,腿脚不便,但是只要有单子,他仍然要尽心尽力地去做筏子。随着5A级景区沙坡头的影响日益增大,文化与旅游结合成为必然,每年都有不少订单到高勇这里,曾经的“黄河弄筏”成为游客们畅游黄河的必选项。在沙坡头黄河段,在那悠悠荡荡的筏子上,听着那响亮的黄河调子,总是能勾起人无限的遐思。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