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青山区工人村街服务群众用“笨办法” “天天敲门”,敲开百姓心门

发布时间:2018-09-18 20:1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9-18 13版 | 查看:1012次

  本报记者  禹伟良  范昊天  程  晨  杨文明

  “天气热,来喝碗茶吧!”走进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一个摆满大碗茶的柜台很是显眼。69岁的贺镜平身着志愿者服,胸佩党徽,精神矍铄地招呼来客喝茶。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是一个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躺在家里几乎不能讲话的中风患者。

  “老是关在家里,人要发霉的。要不要来社区帮帮忙?”卧病在床的贺镜平听了敲门组的话,到社区认领了烧开水的岗位,每天义务为居民服务,竟然逐渐精神起来。

  由于建设武钢等历史原因,青山区工人村街曾是华中地区最大棚户区。10年前,青山老工业区棚户改造启动,居民陆续回迁。截至2016年7月,4万棚改居民搬进新楼,工人村旧貌换新颜。然而,低收入、困难群体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的更迭没能改变一些陋习:楼道里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往楼下抛、邻里矛盾多……

  好端端的新小区变成了“脏乱差”,青宜居社区老党员胡秋生看不下去了。“自行车别摆在过道里,挡人路了。”“天气这么热,垃圾别堆在门口,都发臭了。”他一家家敲门提醒。在他的带动下,2010年初,由10余名社区居民组成的“天天敲门组”正式成立。他们每天敲门串门,提醒大家遵守社区秩序和公德。一些居民觉得他们“多管闲事”,但被敲门的次数多了,也会不好意思。社区不文明行为逐渐减少。

  5579户居民、1.6万多人的社区,10余人怎么“管”得过来?胡秋生有时候也觉得力不从心。“最关键是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让社区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青山区工人村街党工委书记宋红说。各社区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以党员骨干、志愿者为主体组建队伍,在每楼栋里将敲门组成员照片、姓名、联系方式等绘制成“天天敲门组地图”,方便居民寻求帮助。青宜居成立了18支“天天敲门组”,成员发展到500多人,同样的做法也在邻近的青和居等社区推广开来。

  “最开始,我们常被当成找麻烦的,吃闭门羹。”青和居社区敲门组成员姚飞说。社区租户老方患病开销大,日子过得不顺心,姚飞第一次上门就被骂了回去。但他不以为意,自掏腰包帮老方买衣服,送来自家的饭菜,为他搜集废品卖钱,点点滴滴的关心,终于敲开了老方紧闭的心门。“社区干部真的是来帮助我们的。”

  对入户情况建立信息库,确定户访重点;每名志愿者“认领”一位重点帮扶对象,从吃饭、看病等小事入手给予帮扶……工人村街社区党组织逐步摸索出真情感化法、见缝插针法、邻里结亲法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天天敲门18法”。居民的资料记录在册,服务更加精准。

  “天天敲门不仅敲开了百姓心门,也敲掉了陈规陋习,敲出了和谐平安。”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龙说。

  “现在我们不仅上门敲,还通过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实现‘线上敲门’,随时随地收集群众需求,为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宋红说。 就这样,“天天敲门组”等五大服务载体,把群众需求和问题解决在了基层最末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