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师教师节感悟:00后面前,讲课不能靠混

发布时间:2018-09-11 10:38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9月11日 第A03 | 查看:864次

视点

  教师是个手艺活儿,教学是个无底洞。从“青椒”一直到两鬓斑白,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与学生的年龄间距越来越大,关键是以诚相待。

  昨天是第34个教师节,也是我从教生涯的第8个教师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每年的教师节就像一个召唤,提醒我时时认真对待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而我的本分,无非就是给孩子们讲好课,也在学术上有所创获,以求无愧于心。

  今天的大学教师较之二三十年前要“自由”或孤独得多,有课则来,无课则宅。这种“自由”,对于喜欢静默思考和研究的人,确是极好的选择。但若一个人意志力不够强大的话,也许几年下来,就能被这种“自由”融化或吞噬。

  很多人说,认真你就输了。可是,前喻文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面对当下这批互联网原住民、间接经验丰富到超越教师程度的一代新人,不认真是片刻混不下去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是夸张,但于备课而言,台上一堂课,台下要看十几二十本书总是有的。自己看懂了,还要想方设法“反刍”,想想看怎么把这个话题讲得更通俗易懂。

  一友人有一妙喻:教学是农业,无农不稳;科研是工业,无工不富;学科建设是金融业,失去金融制高点就会失血休克。这意思实际是说,都讲农业是基础,农业很重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真正愿意扑在农业上的又有几人?

  教育部在六月的本科教育工作会上重申“以本为本”,要抓本科教学,给大学生增加挑战度,这一信号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教学是无止境的,如果教学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学,教师自己就要废掉,不出几年就要被时代和新知所淘汰;反过来说,如果研究不能融入教学之中,对于心存好为人师之本能、希望分享研究所得并收到学生反馈的教师来说,又心有不甘。

  然而,简单地把阅读、思考和研究植入教学过程而不经“语言转码”,又可能“鸡同鸭讲”。到最后又回到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状态,教师的精力和思维被区隔和宰制,空留遗憾。

  于是,有人就以追求教学效果的名义说,学生就喜欢听时髦和热点。这种说法是对学生的低估和侮辱。课堂教学过程娱乐化的结果,往往就是“水课”。作为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乐子,毫无营养;作为教师,折损的却是学术生命,贻害无穷。

  教师是个手艺活儿,教学是个无底洞。从“青椒”一直到两鬓斑白,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与学生的年龄间距越来越大,语态、姿态、心态也都会有调整变化,但关键是以诚相待。

  现在的学生有不少后现代、无厘头的行为方式,用以前的思维很难理解,但他们并不乖戾。面对已经“成建制”进入大学校园的00后,如果不持续更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始终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讲些大而无当的空话,只会招致学生用脚投票,也让自己更加远离这个时代。

  □曹东勃(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