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09 15:53 | 来源:公益时报 2018-09-04 10版 | 查看:5123次
王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
从6年前“英语流利说”创办说到今天的初见成果,从商业模式说到公益教育扶贫,从科技迭代说到AI教育未来。采访中,王翌始终处在亢奋状态,呈现出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创业者特质。
作为此次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8夏季峰会公益论坛出席嘉宾中惟一的一位创业者,王翌与《公益时报》记者分享了他心目中商业与公益融合的最佳模式以及实现途径——“做一个产品其实与做公益项目非常相似:构思立项+平台搭建+执行落地”。
采访中,王翌对《公益时报》记者提出的“创业初始,步子还没踏稳,怎么就着急把项目投向公益领域”这个问题很不认同,他说“这么想很狭隘”。
“我太太是纽约大学毕业的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就是非营利组织管理。她也曾经参与过多个教育公益组织的募资和项目执行。她从纽约大学毕业后,在美国著名大型教育公益组织IIE(国际教育协会)工作。我们夫妻俩在十年前就立下一个愿望,希望在40岁之前,办一个教育公益组织。当我创立“英语流利说”以后,我就觉得,这个愿望有希望提前实现了。”王翌说。
目前,“英语流利说”已经完成C轮近亿美元融资。王翌希望通过《公益时报》向志同道合的人发出“求援”信号:从短期来讲,眼下他们非常缺设备;希望更多正在做教育扶贫的公益组织和流利说的“与AI同行”公益项目对接,让更多的孩子早日学好英语。更多外围资源介入,广聚朋友、广开平台——这三个层面的进一步完善会让流利说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这条路上走的更快、更远。
“当下有无数的资本都在瞄准教育科技,都紧盯着这个行业的创新力量。那么怎么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将那些创新企业、创业企业都能够融入到我们扶贫攻坚的大潮当中,撬动更多资源进行叠加和积累,确实值得大家一起携手努力。”
个性化和高效率=独家学习秘笈
《公益时报》:“英语流利说”创办至今已经6年。回顾这6年,你觉得它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与你最初的预期是否一致?
王翌:其实最初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唱吧”的启发。2012年那款产品比较火,它利用手机内置麦克产生了用户声音方面的应用,我们当时就觉得,这东西能用来唱歌,说不定也可以应用在英语口语的练习方面啊!我们就做了全套自主研发的语音和口语评测技术,就是给你的口语打个分,然后用游戏化的方式把碎片化的内容连接起来,让学生从产生学习兴趣到可以持续跟进学习。
但当时在模式上没有特别想清楚的是,如何从模式建立之初就能走到那一步,路径没有梳理明晰。到了2014年的下半年,我们忽然就有些醍醐灌顶的意思,我们不想做只是简单与学生对接的平台,而是想做有核心自主研发的内容及产品的平台,这个基调定了,后面的事就好做了。
《公益时报》:当下互联网英语学习平台形态多样,“英语流利说”与其他类型的英语学习平台本质区别在哪里?
王翌:我们做的是一个虚拟的人工智能老师,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用户现在一年付费不到1000元,但是他通过学习后获得的有效的英语能力可能不比那些动辄花数万元的英语培训效果差,甚至更好。其次,它的效率比真人老师还要高。你跟真人老师要花100小时提升到某一个级别,现在只需要几十个小时。这就是我们的亮点。现在我们的产品已有8000万注册用户,有上百万付费用户,将来的发展还会持续向好。
正向叠加赋能=教育扶贫核心引擎
《公益时报》:听说你工作之余也经常去中国农村地区探访,你所看到的教育扶贫现状如何?
王翌:就我观察,现在很多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很好,但有的设备其实自拿来之后就从来没有打开过,使用率很低。实质就是软件、内容是极度缺乏的。
可能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或者学校、老师都没能真正理解透彻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渗透对当地的教育水准提高有什么非凡的意义,所以重视程度也没能跟上,但其实这才是真正能够把教育扶贫撬动的关键。
今年年初教育部推出了“教育信息化2.0”,我觉得要想整个规划顺利实施,下一个攻坚点就在于软件和内容的激活。但显然,这件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加上各种教育信息的技术、产品,以及持续不断的各种创新,推动这个相互叠加赋能的过程,总会等到一个很精彩很有意义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把个性化高效率的学习软件通过公益的方式输出到我国的西部地区,去帮助那里的乡村教师和学生的主因。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们已经帮助十多个省、自治区的30余所学校,有1300多名学生和1200多名乡村教师通过我们的产品提升了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
《公益时报》:你曾说“在未来几年,整个教育产业会被人工智能完全重塑。”可否畅想和描述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未来和形态?
王翌:未来,AI在教育的各个学科和各个场景都会有丰富、深入的应用: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练习,从测评到问答。在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充沛的地区,AI驱动的教育产品将会起到个性化补充的作用,在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地区,AI驱动的教育产品(和内容)会更多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部分甚至完全弥补缺失的真人老师的角色)。AI植入教育扶贫,将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重要主题和特色,将会极大赋能贫困地区的学校和教师,降低帮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提升能力的成本,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英语流利说从2016年6月开始开展的“智能英语云课堂”和“乡村教师赋能计划”,就是AI助力教育扶贫的探索和实践。
人工智能从诞生到现在,发展的很快也很好,一定大有前途。我们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出点力,就是把我们最想做的技术、产品做好,然后用我们的这些AI老师做为一种工具,去支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赋能。
企业家做公益≠捐钱
《公益时报》:有人可能会质疑说:‘’你一个刚刚起步没几年的创业公司,产品还在成熟完善阶段,手头要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干嘛还要花这么大力气去‘掺和’公益?你究竟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公益,还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公益?”
王翌:我们三个联合创始人都曾在美国留学,在硅谷工作,然后回国创业。我觉得西方教育中有一点非常可贵,就是始终鼓励每个人都尽可能保持自身独特的心性和天赋,并且尽可能地帮助人们发展和张扬天赋,做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在回国后看到的现状是,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即便小时候有一些兴趣爱好,也在读书的过程中被“磨灭”了。
我们公司的使命是“Empower everyone to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become a global citizen.”(助力每一个人兑现天赋,成为世界公民。)这就意味着,我们希望给所有人一个公平接受教育,发掘自我潜力的机会。在中国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没有支付付费学习产品的能力,我们就把我们的付费产品通过公益的形式,免费给他们使用,希望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机会。
“做产品就好好做产品,为什么要和公益相结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出发点,我就很不认同。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如果所有的企业家都这么想,那还有谁来做公益?
我认为企业或企业家做公益最好的方式,不是捐钱。因为捐钱是最容易的,但把钱花到刀刃上却是很难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方式是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或产品特点,发挥其各自强项,为公益和社会提供价值。这种商业+公益的运作模式,才更容易让企业长期坚持,且能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