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9 1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11月 | 查看:2034次
人物故事:
“叶落归根,回报相亲。”身处繁华都市中的蒋乙嘉时常牵挂家乡:贫穷的面貌是否依旧?村里人的日子过得怎样?蒋乙嘉30年剪不断的乡情。多次返乡探望,每每迎接他的都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穷苦的百姓,大半村民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们。2006年,大旱,乡亲们甚至为了抢水打架……看到这一切,蒋乙嘉感到很难过。经过反复的思考,致富后的蒋乙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到拱市村,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面貌。
2007年,在外经商积累了千万身家的他回到生养自己的拱市村。先是自掏腰包为村里人修水泥路、水利设施,建两委办公室、文体活动中心;再打破村里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自掏腰包投入上千万元。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增至7152元,村里近9成村民搬进新楼房,约50户人家买了新车。
蒋乙嘉,四川蓬溪县拱市村人,从热血军人到下海商人,从装卸工人到经商老板,他一步一个脚印,积得千万家产。他带领着村里的村民大干了一场,现在的拱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兴业、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丽新富裕村,并先后获得县第一批“小康村”、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光荣称号。蒋乙嘉个人也被授予“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称号。
回到家乡以后,蒋乙嘉首先想到的是攻破村里发展的最大难题——路。“哪有人那么傻,白白捐钱修路?”对于蒋乙嘉修路的事,有村民们表示怀疑,一些村民因修路占了自家土地就阻挠施工,要求补偿。有一户人家甚至把路边石坎卖掉,要求蒋乙嘉重新用混凝土筑路基石,并将他家门前的路加厚加宽。“当时多花了三四万元。”对此,蒋乙嘉也感到委屈,但他安慰自己:“从不理解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做的是有益于大家的事情,最终会得到支持的。”
当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汽车能开到荒山顶上、村里建起4层楼的文化体育中心、水利设施贯通全村时,怀疑消失了,曾向蒋乙嘉要补偿的村民主动将钱退回。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后,在外当石匠土身土长的村民唐才云回家搞起了养殖业,年收入十多万元,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车,年近30的儿子也娶到了媳妇。
拱市村彻底变了模样,为此,蒋乙嘉可谓一掷千金。
路修好后他又出资修建4000余平方米文体活动中心,自己却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单间中,一张桌子、一张床,就是全部家当。
“投这么多钱,你不觉得亏吗?”有人问他。“哪里亏了,拱市村就是我的家,乡亲就是我的家人,把钱花在家人身上,比我自己花掉‘值价’。”
“还会继续投钱吗?”“我还有两个五年规划没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要让拱市村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第二个五年规划,希望乡村观光旅游能成气候。”蒋乙嘉盼望着产业发展起来后,拱市村村民能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他能吃苦,啥子事都带头做。无论修房修路,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干活最卖力。”退休电工荣远发讲。有一年夏天,村民荣学烈家门前的垃圾将沟渠堵塞,加上下雨淤积,又脏又臭。蒋乙嘉二话不说,脱下衣服,清运垃圾,甚至用手去清掏淤泥。荣学烈看到后深受触动,逐渐改掉了乱丢垃圾的习惯。
从捐钱修路到清淘污泥,到为村民发展产业,一心奉献不计回报的蒋乙嘉不仅带领全村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与拥护。蒋乙嘉还定点帮扶贫困留守学生和残疾人、资助困难群众、设立助老基金、发放养老慰问金、设立教育基金,在当地传为佳话。
2014年5月6日至8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遂宁日报、遂宁电视台等20余家中、省、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开始了他们为期两天的采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眼光,深入挖掘蒋乙嘉的先进事迹,对蒋乙嘉个人为拱市村和村民们的奉献给予高度评价。
蒋乙嘉的优秀事迹在各大主流网站被多次报道。
对于蒋乙嘉来说,对家乡父老深厚的爱,是他心中最沉的“财富”。对于拱市村村民来说,有蒋乙嘉这样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带头人,就是全村最宝贵的“财富”。
身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真诚回报社会的精神值得这片红土地的人民学习和赞扬!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