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清华博士甘当电力一线工人 3年搞出27项发明专利(图)

发布时间:2018-08-29 17:0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11月 | 查看:3335次



人物故事:

“三清博士”——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的高材生,堪称“博士中的战斗机”,有了这顶“帽子”,很多“高大上”的工作都会抛来橄榄枝。但今年32岁的谢邦鹏却“不走寻常路”——在众多就业机会中,他最终选择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当了一名一线工人。

工作很苦很累,生活趋于平淡,他却不曾后悔,只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三清博士”的理论知识与火热的一线工作也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3年内谢邦鹏就率领团队申请了27项发明创新专利。面对社会上各种“唯高薪”论,谢邦鹏有自己的坚持,“从赚钱来说,我的工作性价比不算很高,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除了物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

【梦想,根植年少的心】

追寻“电力梦”三清博士当了电力工人

梦想从儿时的玩具萌芽。谢邦鹏老家在成都,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工人,“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和电有关系的东西,用手电筒的干电池搭灯泡,还把电动玩具车拆了看电路。”5岁上小学,高中时数理化都得过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谢邦鹏就是人们说的那种“学霸”。1999年,他以高出四川录取线40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那年他17岁,而专业,选的就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大三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为出国做各种准备,但谢邦鹏对此却兴趣不大,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已被保送为中科院院士卢强的硕博连读博士生,“卢老师是电力系统首席科学家,电力行业的泰斗,能做他的学生,我感到非常幸运。”

“电力”能转换成“磁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谢邦鹏。2008年博士毕业,谢邦鹏眼前的职业道路有很多条,但他还是难舍电力;而即便在电力系统,也有多种方向:去高校、科研院所搞理论研究,或到电力公司、发电厂、配套生产电力设备的企业做工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可以留在北京,可以回成都,也可到上海。最终,谢邦鹏的选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做一名电力工人。

对于谢邦鹏的选择,父亲很支持,母亲有点小失落,因为她希望儿子回成都。而谢邦鹏则沉浸在新工作、新生活的憧憬之中:“上海的城市环境、社会秩序很好,气候也比较容易适应,再加上我读大学做调研时,曾和上海电力公司有过接触,觉得不错。”

谢邦鹏说,小时候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的梦想”时,他的回答是“工程师”,这个梦想从未改变,只不过,这个“工程师”要从一线工人开始做起。

【勤奋,实现梦想之途】

“零技能”菜鸟主动要活干很快成“达人”

所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09年初谢邦鹏第一次跟着继保班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现实”就狠狠地给了他“闷头一棒”——“三清博士”瞬间变成了一只操作技能“菜鸟”。

“继保班”是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的重要班组之一,主要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二次设备”、“三次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人们要做的是日常巡视维护检修、故障抢修、新设备投用前的验收等工作。对于这些工作的原理,在清华大学苦读9年的谢邦鹏早已烂熟于心,但第一次进入工作现场、看着师傅们各自忙开时,他却只能“傻站”在一边,因为“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

强烈的挫败感让谢邦鹏觉得自己在现场有点“多余”,好在此时,班里的老师傅给了他鼓励:“万事开头难,你学起来肯定很快的。”这句话让谢邦鹏突然明白,虽然自己有博士学位,但都是理论知识,面对实际工作,除了从零开始,别无他路。

谢邦鹏又开始发挥“学霸”的潜能。他一边翻看各种工作规程、说明书,一边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单位规定下午5点下班,他经常主动加班到晚上七八点。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劳模”: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多、看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

从“零技能”菜鸟到操作“达人”,谢邦鹏用了一年时间。时至今日,他仍坚持着工作时“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组里最晚下班,“已经习惯了。”

回想那段日子,谢邦鹏坦言“挺痛苦的”,但他从没后悔过。“在清华时,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一句话,‘清华出去的(学生),即便是扫大街,也要扫得比别人更干净一些。’我一直认为,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如果你做都没做就开始后悔,只能说明你的选择根本就是错误的。”

【坚守,成就梦想之基】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丈量”世博供电路径

2010世博年,对谢邦鹏也是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和女友黄玲在上海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裸婚”。那一年,他从一线班员成长为现场工程师,在他的电力工程师梦想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一年,浦东供电公司也承担着浦东世博区域电网和电网设备的运行维护任务,谢邦鹏除了继保班的工作外,还被抽调去参与世博区域变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

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条件之一,电力对世博区域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谢邦鹏手头有一些前期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是不是都能和现场的设备对应得上?认真的谢邦鹏开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把浦东世博区域各站点的全部供电路径走一遍。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来非常累。”除了走路,谢邦鹏还要钻进每一个地埋变的坑道查看设备,坑道里经常有积水,经常出来后就是一身泥水,“现场不可能换衣服,湿衣服也要穿一天。”最终,在用双脚“丈量”了浦东世博区域供电路径之后,谢邦鹏和同事精确绘制出了数千条线路的接线图。

电力工作关系着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千家万户的生活,一个小故障可能就会使一大片区域陷入“瘫痪”,而作为电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备过硬的“本领”外,还必须“随叫随到”。

2012年夏天,谢邦鹏凌晨3点接到一个抢修电话:35千伏黄楼站一仓10千伏出线倒闸操作时不能正常送上,他和同事董逸俊立即赶赴现场。黄楼站是一个老站,10千伏开关室里就像一个蒸笼,谢邦鹏和董逸俊进去不到3分钟,衣服就已被汗水湿透。所幸,此时的谢邦鹏已练就过硬的现场处置本领,他很快查明原因,一个小时后,更换完一个继电器,顺利送电。“我们走出闷热的开关室时,东方刚刚开始发白,正巧隔壁农家院里的公鸡叫了,那个场景让我印象太深刻了。”

类似的紧急抢修任务,这么多年来谢邦鹏完成了无数次。

最近一两年,谢邦鹏不时会听到有人跳槽的消息,比如同样是清华博士的师弟,比如和他同一年进电力公司的另一位博士,而他那些早已转行的本科同学,很多都已是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面对这些,谢邦鹏显出少有的淡定。

他说,自己在物质上要求不高,只要不为吃饭、穿衣而愁,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就可以,“说实话,我现在的收入在上海也就是中等水平,性价比不算很高。”2012年谢邦鹏和妻子在浦东临沂新村买了一套老公房,总价170万,贷款110多万,如今除了公积金外,他每月近一半工资要拿来还房贷,“要说没压力,那是骗人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喜欢这份工作,比起赚多少钱,在这个岗位上我有收获、个人能力有成长有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

【创新,点亮梦想之光】

老师傅一句“抱怨”引来一项项专利

经过几年的历练后,2011年,29岁的谢邦鹏当上了继保班的班长,开始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共同前行。怎样让班组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谢邦鹏想出了“两手抓”: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加强安全生产,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加强班组日常管理,提升班组工作水平。

在谢邦鹏继保班的工具包里,总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长的小钢管,工人们称之为“套筒”。这根不起眼的“套筒”,却是一项专利产品,而它的“诞生”则来源于班里老师傅的“抱怨”。

“在调换电磁继电器时,因为螺丝的‘腿’太长了,用钳子拧非常麻烦,费时又费力。”比谢邦鹏小2岁但“工龄”已有10年的陈文杰说,这个问题已存在多年,“我刚工作时就看到有老师傅用土办法接工具,但效果不大。”

苦于市面上没有这方面的专用工具,虽然工作中倍感不便,老师傅们顶多也就是工作之余抱怨两句。但谢邦鹏听到抱怨后却开始琢磨:既然工具不顺手,为什么不设计一个顺手的?随即,他就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开发出了一套电气化组合式装卸工具。

“其实这个原理很简单,就是做了一个套筒,套筒的两头都标准化,一头对接螺帽一头对接螺丝刀或电气枪,去现场工作的时候,根据螺帽的型号选择带相应型号的套筒就可以。”谢邦鹏拿着“套筒”介绍说。而就是这个简单、小巧的套筒,解决了一线工人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烦。“现场拆一套设备有时要拧上百个螺帽,用这个组合工具效率大大提高,我们测算过,拆一套设备就能节约1小时。”陈文杰说。

而谢邦鹏带领团队的发明创造远不止这一项。从2011年成为继保班的班长到2013年,短短3年间,谢邦鹏就带领团队申请了27项发明创新专利,平均一年近10项,同时还发表了7篇EI、核心期刊收录的科技论文。

谢邦鹏的个人经历,从一个侧面说明,高学历人才当一线工人,不能只是简单的“流流汗”,更多的应该是“过过心、用用脑”。而电力行业也不是简单的接根电线、换个继电器,随着智能电网、物联网、特高压技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的引入与融合,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相信谢邦鹏的“梦想之路”远没有走完。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上海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