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英:66岁老人的18年救助路 聚5千名志愿者用命搭“爱心家园”(图)

发布时间:2018-08-28 18: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11月 | 查看:960次

人物故事:

66岁,做过5次大手术,这个每天都需要跟病魔抗争的老人,牵挂和关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100多所学校中3000多名贫困学生、13个敬老院里2000多位孤寡老人、6个贫困村屯的近百名特困户、2个救助站里的36个孤儿……

  是什么样的毅力,让她坚持走过18年的爱心救助之路?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团聚起5000多名爱心志愿者?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募集、发放4000多万元救助款?

  “只要自己能活下来,就一定要报答人家”

1985年,是刘凤英生命的拐点。这年2月, 37岁的她被确诊患上乳腺癌,而且是中晚期。在她的印象中,癌症是和死亡画等号的。“别怕,得病治病呗。”丈夫的劝导将她从死亡的恐惧中拉了回来,并帮她鼓起和癌症斗争的勇气。

  就在一家人准备为刘凤英做手术的时候,她丈夫竟突然病倒了,也是癌,胰头癌!还没等刘凤英把丈夫对她说的话再说给他,丈夫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时,她的大女儿7岁,小女儿5岁。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唯一的收入是丈夫单位发的每月26元救济款。靠这点收入,如何治病?又如何供养两个年幼的女儿?

  晚上躺在床上,刘凤英思绪万千,难以成眠。丈夫走了,自己没工作无力治病,孩子又没人管,除了等死,不知还能干什么。两个女儿好像预感到什么,一人紧紧抱着她的一条腿,久久不肯松开。“女儿为何抱自己这么紧?是怕失去我啊。我不能死,不能让两个女儿没了父亲,再没了母亲,变成无父无母的孤儿。”这病还得治!

  自己做手术时,孩子怎么办?她找邻居帮忙。邻居们闻讯赶来,有的帮她照顾孩子,有的陪她去手术。手术后,邻居们又轮流给她和孩子送饭。她住的是平房,劈柴、挑水的活儿,被附近一所技工学校的学生包了。手术后需要化疗,邻居一对夫妻,每天用三轮车推她去化疗。母女三个人吃的、用的,都是大家送的……

  孩子去医院看她,中午饿了,看到别的病人有吃的,又不好白白讨要,老大便拉着老二的手,挨个病房唱歌讨吃的。刘凤英感到难为情。虽然生活遇到了难题,可自己什么时候伸手讨要过啊。病友们没多想,你给这样,他给那样,不一会儿就让两个孩子吃得饱饱的。她心里除了感激还是感激!素昧平生呀,就这样仗义相助,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德啊!从那时起,她暗暗发誓:只要自己能活下来,就一定要报答人家,报答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也要对那些素昧平生而需要帮助的人伸以援手。

  手术、化疗,再手术、再化疗……一年中,这样的治疗重复了三次。第三次化疗后,刘凤英的体重锐降到80斤,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她做完第三次手术后,她的老父又去世了。还没等她从丧父的悲痛中缓过劲儿来,医生又给她下了病危通知单,说她只有3个月生命,让她准备后事……

  刘凤英流着泪默默地做着临终前的一切准备。孩子太小了,还不能独立生活,得送给好人家去抚养。她给自己准备好“寿装”,给两个孩子各买两套新衣服,当做最后的送别礼物。

  要收养孩子的好心人来了。两个孩子紧紧地抱着妈妈的大腿,哭得撕心裂肺不肯离去。5岁的小女儿扑倒在刘凤英的怀里,哭喊着说:“妈妈,我再也不喊饿了,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啊……”

  刘凤英呆呆地站在那里,泪如雨下。她死不起啊!孩子已经失去了父爱,当妈的怎么再能让她们失去母爱!她决定暂时不把孩子送人。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就要承担一天母亲的责任。

  也许母爱有撬起地球的力量。天天想着为孩子,不再去想自己,刘凤英竟然奇迹般活了下来。

  “献出点爱心,收获竟然比受助者更多”

1996年,大病初愈的刘凤英从广播里听到一条市孤儿院召集爱心妈妈的启事。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比自己强,不需要她的报答。那就把对他们的报答,转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孤儿吧。趁着自己还没死,赶紧做点有益的事。

  刘凤英去了孤儿院,做了一名爱心妈妈。当时孤儿院里有83个孩子,大部分是脑瘫儿。“健康的孩子都被人领养走了,剩下的都是没人要的孩子。”

  刘凤英去孤儿院,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给孩子们换尿布、洗尿布。有时换下来的尿布太多,堆在一起都顶门框了,她一个人洗不过来,就去找邻居和朋友们帮着洗。

  当时,孤儿院条件不好,孩子们的衣服不够穿。刘凤英就到亲戚、邻居、同事、同学家搜罗衣服:“你们家里有没有孩子穿小的衣服,我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去。”她把收回来的衣服洗干净,缝补好了再送到孤儿院。为自己的事,她总是抹不开情面张不开嘴。可为了别人,为了孩子,她突然觉得自己这嘴可好张了,而且张得很仗义。   

  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听着他们稚嫩的笑声,刘凤英感到心情无比舒畅。“什么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献出点爱心,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心里会有一种由里到外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消除掉人内心一切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没有了,人就没病了。这种额外的收获是不是比那些受助者更多?”

  孤儿院的前楼是一所敬老院,出入时要经过那里。一来二去,她跟老人们熟了,走进老人屋里,她发现这些老人同样需要关怀和帮助。

  敬老院里一位姓阚的老人家得了一种怪病,后背有7个小眼儿流脓淌血,老人家昼夜呻吟,痛苦万分。他眼巴巴地望着刘凤英说:“姑娘啊,我要是有个儿子该多好!”刘凤英的心一下软了。她请来医生,坚持每天给老人换药,一直坚持3个多月,老人后背的小眼儿终于封口了。

  冬天到了,敬老院里一些老人还没有棉裤。刘凤英买来棉花做棉裤。她一周做了11条棉裤。穿上她亲手做的棉裤,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春节前夕,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度。从孤儿院出来,刘凤英看到敬老院里的一位老人尿湿了裤子。没有备用棉裤替换,她毅然脱下自己的棉裤给老人换上。然后,她穿着单裤往家赶。公交车到站后,她冻得都站不起来了,回到家就发起了高烧。

  “我停不下来,5000多志愿者推着我往前走”

  在帮助孤儿院、敬老院做事的时候,刘凤英拉进了身边许多人。这些人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慢慢地,聚集在刘凤英身边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提议,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应该成立个团队,每次做好事都统一行动,好让别人知道咱们是干什么的。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成立“爱心家园”志愿者服务队,并一致推举最能张罗的刘凤英当队长。

  从1996年到2007年,11年间,“爱心家园”的队伍扩大到800多人。人数多了,能帮的范围也广了,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大了。可他们只能捐献自己的物品,而无法接收社会上好心人的捐助,尤其是钱的捐献。

  可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由于家庭生活特别困难,面临辍学。要想帮助这些孩子,只能用钱来解决,帮他们交学费、交生活费。

2007年4月5日,在吉林市儿童医院大礼堂,刘凤英和她的“爱心家园”团队正式加入了吉林市红十字会,有了“吉林市红十字会爱心救助家园”这个合法名字,简称“爱心家园”。“爱心家园”下设6个部,69个分站,刘凤英任总站长。身份合法了,刘凤英率领她的志愿者开始大范围的扶贫助学活动。

2008年汶川大地震,刘凤英和志愿者四处募捐,天天忙到夜里10点多。因为过度的劳累,她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还在不断电话沟通、指挥。病友劝她:“别这样拼了,停下来歇一歇吧。你只有一条命,需要救助的人还有那么多,靠你一个人怎么救得过来?”“我停不下来。我们家园有5000多爱心志愿者,人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有人领个头,喊一声,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就能让千千万万身处困境的人得到帮助。既然老天让我多活几年,那活一天我就要使出一天的力量。”

  汶川地震期间,“爱心家园”总计为灾区募集近60万元捐款以及棉被、衣物等5万余元的物资,全部寄往四川灾区。

2008年冬天,刘凤英得知一个3岁的孩子李魁,一夜间父母被杀害,成为孤儿,被一个好心人接到家里抚养,而这个家又是极度贫困。刘凤英把家里的液化气罐、电饭锅等生活用品,全部送到了他家里,并给孩子买来衣物和食品。自己却用饭店扔掉的盘子和碗吃饭。她的电视机也送给了马虎头村一个贫困村民。后来,吉林市红十字会的杨玉杰部长给她送来一台电视机,告诉她:“这是借给你的,只有使用权,不许送人。”就这样,刘凤英家里才有了台不属于自己的电视机。 

2009年4月,刘凤英因心梗住进了医院。病友讲,昌邑区两家子乡油坊村小学,因为木头窗子烂了,开了以后再也关不上,又没有钱换窗子,只能关着不开。孩子三伏天在不能开窗的教室里上课,人人满头大汗。

  刘凤英急忙提前出了院,带着志愿者去实地察看,情况属实。她到一家铝合金门窗厂做预算,需要1.6万元。这笔钱从哪儿出呢?她犯了难。

5天后,“爱心家园”的志愿者野游。刘凤英把这件事说了。志愿者李明书答应帮这个忙。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刘凤英也没管刚下过雨,激动得跪在泥水里给李明书磕了一个头。“我替83个孩子谢谢你!”

  在场的湖北明日集团的董事长蔡光胜被刘凤英深深感动了:“我走遍世界各地,看见过多少为自己给别人磕头的,就从来没见过为别人给别人磕头的。大姐,只要你在‘爱心家园’,我就每年给你们拿出10万元钱。我不能再让你给别人磕头了!”

2010年,吉林发生水灾,刘凤英和志愿者18次下到桦甸常山、二道甸子、口前、五里河子、旺起等地,有时冒雨发放救灾物资到深夜。由于过分劳累,她再次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她一边打针,一边用电话指挥,安排救灾物资的运输与灾民物品的发放。在她的指挥下,175万元的救灾物资,全部发放到灾民的手上。

  灾后,“爱心家园”和市电视台联合召开助学大会,救助灾区600名因水灾致困的学生,募集助学款30余万元。

18年来,刘凤英和她的团队共救助了3000多名贫困学生,救助人口总数达到3万多人,募集发放救助款4000余万元。

  “在我生命燃尽前,希望能有人来接力”

  “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这是刘凤英的QQ签名,同时也是她的人生准则。

  刘凤英没有休息日,每天8点出门,晚上回家也是七八点,倒在床上就想马上睡觉。两个从事教师工作的女儿心疼她,逼着她“退休”,待在家里享清福。可她一待在家里,精神马上就委靡了。

  女儿们害怕了,赶紧让她出去。一投入到工作中,她马上又神采奕奕了。“人活着,靠的是一种精神。精神没了,人也就垮了。”刘凤英得出这样的结论。

  做的好事、实事多了,刘凤英引起媒体的关注。她的事迹频频在《江城日报》《江城晚报》等主流媒体上出现。“爱心家园”曾多次被评为最佳组织、省市先进集体,刘凤英也被评选为全国百名志愿者之星以及省市的先进个人。她多次被邀请到各大中院校作报告。有人开始说风凉话,说她做这些事,就是为了作秀,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

  刘凤英不理解,觉得自己这样尽心尽力做好事做善事,从来没有刻意去宣扬,没得到认可也就罢了,怎么还会有非议呢?“我已经风烛残年了,没几天活头,还要这些虚名有什么用?商家给了捐助,需要找媒体宣传,这无可厚非啊。人家花了钱,图个名还不行吗?”

  让刘凤英头疼的还有志愿者身份的甄别。“有许多人报名来当志愿者,开始时我们都收下来。后来发现不对劲儿,有些人是真心实意要做点好事,可也有一些人,是想利用志愿者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不是真心来做事的人,留下他们在这个队伍里,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运转。可你要拒绝他们,他们就会攻击你,到处诋毁你。”

  后来,她想明白了:社会是复杂的,你要做点事,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就行了,不必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人家把钱交到你手上,应该让人家知道你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了。社会上的一些慈善机构之所以遭到质疑,就是没有让行为“透明”。“爱是脊梁,可以挺起生命的躯壳。我们每一个都是一颗精神文明的种子,世上多了一个好人,就少了一个坏人。我做事,能对得起良心就行。”

2008年,为了在最敏感的善款上做到公开透明,“爱心家园”将收到的每一笔捐助款都交到红十字会统一管理。有需要救助时,再向红十字会打用钱报告申领。过程虽然麻烦了一点,但是做到了公开透明,减少了非议。

  有些人为了让亲戚得到实惠,明明生活很不错,也报上名来申请救助。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刘凤英每次都不遗余力地组织志愿者到实地去调查,对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实施救助。18年来,刘凤英引以为傲的是,“爱心家园”所救助的人,都是真正需要救助的。

  进入2014年,刘凤英有了一种深深的紧迫感。因为她已经是一位66岁的老人了。癌细胞在她身上四处扩散,肝转移、淋巴转移、肠转移、骨转移、甲状腺转移……她已经做了5次大手术,肠子切去了一米半。

  “没有办公室,打游击办公,这些我都不急。我急的是缺少一个像我这样能把这项事业接续下去的领导人选。我们考察了一些人,人品好有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进来。能全身心投入的,能力又有所欠缺。我就希望在我生命燃尽前,能有人来接力。” [原文] 

 

刘凤英和志愿者一起整理好心人捐献的衣物 

 

2014年春节前夕,“爱心家园”为50多名孤儿过集体生日,刘凤英为大家切蛋糕

来源:吉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