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8 17:1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11月 | 查看:867次
人物故事:
李旻,男,1975年11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地方税务局工作,是一位勤奋敬业,乐于助人的税务干部。
从2003年至今,他既是公益慈善事业的义务宣传员,更是一名忠实的践行者,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着无私奉献的乐章,到目前为止,他共献全血9次,献血小板39次,折合成全血,累计血量达58000毫升。相当于12名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在临床上,这些血液可以挽救70个人的生命。他已经连续三次荣获由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2006至2007年度、2008至2009年度、2010至201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无偿献血。那是在2003年大年初五,他路过赣州市南门口时,看见几名医护人员正在献血车前宣传无偿献血知识。顿时,他萌生了去献血奉献社会回报纳税人的想法。于是鼓起勇气,走进了献血车。然而,当看见那些针头、注射器时,他的心里打退堂鼓了。但他还是伸出了右手,冷冷的橡皮筋绑在手臂上,让他更加紧张,他把头扭向一边,左手紧紧抓住椅子,心扑扑直跳,腿也一直在发抖。针扎进血管的那一下,全身都跟着抖了一下。3分钟的时间终于过去了,血袋装满了。
医务人员微笑着对他说:“谢谢你奉献与爱心,你的血液将是另一个生命的希望!”听到这句话,他心里很激动,献点血就能让一个生命继续下去。之前他对抽血的恐惧也消失了。从那天起,他每隔半年就献一次血,每次献完血,他都为自己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特别快乐。
后来,血站有了种更先进的献血方法叫献血小板,这种方法使用专业设备,将人体的血液抽出、分离出血小板后,再回输到人体内,这样反复多次,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血小板采集。而血小板比全血的恢复时间更短,每隔一个月就可再次捐献,每次相当于800到1600毫升全血的血量。为了能更多的帮助别人,他便开始每隔一、二个月献一次血小板。
他的家人开始并不赞同他去献血,每次他母亲知道,都很担心,怕会影响健康。尤其是在他改献血小板后,献血的频率大大增加。为了让她放心,他给母亲讲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同时他自己也加强锻炼身体和注意健康饮食。后来他母亲看他定期献血没有影响身体健康,就不再反对了。
在献血在道路上,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笨,甚至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他说:这都影响不了他,因为深知无偿献血的意义!当一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是什么来维持心脏的跳动?是那一滴一滴的热血!当他想到自己的献血能挽救其他人的生命时,他内心充满着快乐。
献血是他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由此开始,他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活动,2005年5月,他加入了江西赣州章贡区团委下属的虔青志愿者协会,更加有组织地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他们到乡村走访收集困难学生的资料,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募集捐款,再将捐款直接送到困难学生手中,然后对捐助学生定期做家访,将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反馈给募捐者,在关爱与被关爱者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除了帮助小孩,他还关爱老年人,经常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天冷了,老人们的衣服很破旧、很单薄,他就去募集衣物给他们穿;老人房间的窗户坏了,他就找来工具帮助修好;老人们睡觉时关灯不方便,他就把电灯开关安装到床头;老人的衣服没有地方放,他就给每个房间添置了新的衣橱;每次去敬老院时,他都会带上点心、水果,帮老人们打扫卫生,将老人们的棉被、衣物拿到太阳下去晒,陪老人们聊天,听老人们说以前的事。他常说:其实,谁都会老,谁也都年轻过,老人们在年轻时付出了劳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如今老人们理应安享晚年。
他还积极组织各种捐助灾区的公益活动。2006年的8月份,赣州市上犹县内普降暴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协会在得知上犹灾情后,迅速组织捐款,支援灾区。他们来到该县营前中心小学看望这里受灾的孩子们,将募捐到的8800元钱交到孩子们手中,虽然钱不多,但给他们传播着信心和希望! 2008年汶川地震,虔青志愿者协会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捐助灾区公益活动上来,与红十字会在南门口西园共同组织了为“汶川地震灾区募捐和义卖活动”,许多商家主动到现场义卖,将所有义卖收入和募捐收入在第一时间寄送给灾区。
到目前,他在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工时累计达到500多小时,获得中国红十字总会二星级志愿者和江西省级红十字会五星级志愿者称号。有人曾经问他会坚持多久,他说:不应该用“坚持”两个字,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去做这些事,他很快乐,愿意一直做下去。他相信:只要我们都坚持为社会献出一点爱,并把这份爱传递给身边的人,我们的世界将充满爱。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江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