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4 22: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18-07-22 08:41 | 查看:811次
编者按: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从而影响健康。而这些“垃圾”堆积也会让血管老化,血管一旦老化,人就跟着老去。人体就像一棵大树,血管如同根系,它们保持年轻,人才能永葆活力。为此,日常我们不妨这样做,通过食物来辅助身体清理血液“垃圾”,为身体做个“大扫除”。
这些食物让血管变年轻
膳食纤维:控压调脂。膳食纤维,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充足的膳食纤维可降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健康成人每天应摄入膳食纤维25克,代表食物包括秋葵、豆角、金橘、苹果、梨等果蔬,带皮的大豆类(黄豆、青豆等)、杂豆类(扁豆、蚕豆、豌豆等)、全谷类(燕麦、大麦、小麦等)以及坚果类(大杏仁、核桃、花生等)都富含膳食纤维。
磷脂:防血管硬化。磷脂是脂蛋白的成分之一,而脂蛋白好比携带胆固醇的“小船”,可促进胆固醇合理转运与代谢,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正常人每天摄入6~8克磷脂比较合适,可一次或分次摄取。如果为了保健需要,可适当增加至15~25克。磷脂在蛋黄、大豆中含量丰富。另外,瘦肉、动物肝脏、葵花籽、亚麻籽、芝麻籽中也比较多。
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C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有效清除各种自由基和活性氧,可防止血管中脂质过氧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维C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鲜果蔬,如蔬菜中的西兰花、菜花、大白菜等,水果中的山楂、鲜枣、猕猴桃等,都是“维C大户”,尤其是山楂、鲜枣、猕猴桃当属前三甲。七八个鲜枣大概就能满足每日维C的需要量。
钾:天然降压药。高钾膳食对于因钠摄入太多而导致的高血压有一定作用。钾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来降低血压,还能增加尿钠的排泄,从而起到降压作用,能降低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钾的推荐摄入量是3500毫克/天,最好的补钾来源有蔬菜,尤其是绿色叶菜、菌藻类和薯类,以及水果和豆类。每100克食物中含钾高于800毫克的食物有口蘑、木耳、黄豆、红豆、葡萄干、扇贝等。
每周禁食一天,血管更健康
禁食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除了饮用少量水和蔬菜汁、果汁外,不再吃其他食物,仅仅依靠体内存储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美国南加州大学老年病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每周禁食一天,能减少心血管风险。
研究招募了100名20~70岁的参与者,将他们分成两组:对照组(正常饮食)及禁食组(接受3个月周期性禁食)。禁食组饮食由研究人员设计并提供,参与者每个月有5天这样的禁食日(每周一天),仅摄入750~1100卡的热量。
结果显示,禁食组的心血管风险因子有所减轻,血压、炎症征兆和空腹血糖都有好转,他们平均体重减少了6磅,腰围缩小了1~2英寸,罹患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及其它疾病的风险也降低了。
研究作者隆戈表示,样本数量足够证明,每周禁食一天,会给身体带来明显的健康效益,并且这种餐饮方式是可行、有效且安全的。
少糖多酸护血管
少吃些白面、白米及白糖,防止血糖飙升。这些食物只会让血糖快速飙升,加速脂肪堆积,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最好选择未精制的糙米、荞麦、玉米、燕麦等,或杂豆类和薯类,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不会造成血糖快速升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荞麦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是保护血管的“高手”。在常吃荞麦的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较低。
多吃蔬菜和杂豆类等有助排盐的食物,让身体变轻松。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为吃盐过多而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达165万。常吃含钾量高的食物如蔬菜及杂豆类等,能排除体内过多钠离子,减少盐分对血管的伤害,同时还有助于控制血压。富含镁的食物如黄豆、糙米、芝麻等,也有助排出多余的盐分。
常吃番茄、酸枣、柠檬等酸味食物,减少氧化伤害。这些酸味食物往往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清除体内自由基,让血管免受氧化破坏。常见的酸味食物还有葡萄、山楂、草莓、乌梅、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血脂高 喝杂锦荞麦粥
材料:荞麦50克、燕麦50克、小米30克、冬笋100克、胡萝卜半根、萝卜干30克、紫菜(干)30克、盐少许、水适量。
做法:荞麦、燕麦和小米洗净后浸泡一晚;紫菜用冷开水泡开,胡萝卜削皮切丝,萝卜干切粒;冬笋切成丝,用沸水焯后备用;锅里加入水(约两升),煮开后放入荞麦、燕麦和小米一同煮熟,其间要不时用勺子搅拌锅底。谷物煮软后,可加入冬笋丝、萝卜干粒、紫菜和胡萝卜丝,转小火煮至全熟。最后加入少许盐调味即成。
营养价值:紫菜属海藻类,含有大量水溶性纤维,有助胆固醇排出体外,它还是矿物质硒的来源,这种营养素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预防脂肪氧化,减少血脂聚积在血管壁上;荞麦和燕麦里的亚麻油酸,属不饱和脂肪酸,经常食用有助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总体来说,血脂高的人可以常喝这款杂锦荞麦粥。(人民健康网综合自科技日报、生命时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