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5 21: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9月 | 查看:1326次
人物故事:
一
去采访张素梅的路,走得还真不容易。
此前,我对这个最美龙游人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一百来字的事迹简介上:张素梅,女,1965年出生,社阳乡金龙村村委、计生助理员。12年她的第一任丈夫意外去世,再婚后她不仅要照顾现任高龄的婆婆,还仍然承担照顾前夫母亲的担子。目前一个婆婆患高血压,经常晕倒,另一个婆婆脑血管堵塞需要护理。张素梅不仅精心照料两位老人,同时还任劳任怨,不辞辛劳做好村务工作。
我有几分好奇,一个普通的村妇会有什么丰功伟绩,能感动40万龙游人,成为“最美龙游人·2013年度人物”十大年度人物之一?打听到县城到社阳乡不过20公里的路程,心想不远嘛,带着这份疑问我决定周末去探访清楚。可是烈日炎炎,好不容易等到太阳西下,才敢驱车出门。
沿途但见山青水秀,绿色满目,景色怡人。不料这份兴奋劲很快就烟消云散,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曲曲折折挺进,路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对面冷不丁会拐出一辆载着长长毛竹的车子来,横冲直撞占据了狭小的道路,几乎要撞上来了,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只好老老实实地停在路边让道。山路难开还好说,问题是不时会有两道岔口,分不清该往左还是右走,万一开错了,窄窄的道路,按照我的驾驶水平,还真说不准怎么倒车了。只好一路开一路问,最要命的是,沿途的乡亲虽然热心,但多数不知道金龙村在哪里,让人觉得走进了一个迷宫一样的地方,好几次都气馁想调头回去,又觉得时间紧迫。好不容易碰见一位貌似有些见识退休干部模样的老人,见我用普通话问路,就指点我们,沿着溪流开就没有错。我只好硬着头皮逆溪流而上,越往里开,道路越艰难,也不知道问了多少路,内心慢慢焦灼起来,后悔有点冒失来此。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终于在一个分岔路上,碰见了来迎接的张素梅。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的金龙村,是因龙游和金华交界处而命名的边界小村。也就是说,我七弯八拐地开到了金华境边,而金龙村离龙游县城,不是20公里,而是40公里,加上都是山路,不熟悉路线,这两个小时的路程可真是一点都不打折扣。
也许路程过于紧张,我已经没有多少心情去欣赏沿途的淙淙小溪和依山傍水的村庄,丝毫闻不到清新的空气。驱车的过程中,只是感觉越来越远离现代喧嚣的气息,慢慢进入到一个地段狭长、封闭的斗斗中去了。看着这坐落在龙游东南边界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不由自主地在想,城市中的人们在现代文明的方便快捷中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慢慢变得有些空虚无聊,必定偶尔想去平静的乡村里呼吸新鲜空气,过滤内心的浮躁,沉淀自己的灵魂。那么换个角度来思考,常年幽居在平静的边远乡村的人们,是不是也会无限向往外面繁华的城市生活呢?人,总是在现实生活中,渴望过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理想生活。
眼前的张素梅,刚刚50岁,古铜色的脸、粗糙的手,朴素的着装、半头银丝显示和年龄并不相符的沧桑。走在人群,绝对是淹没其中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妇。可是现在她出名了,成为社阳这个“全国环境优美乡”另一道靓丽的风景,不断有记者上门采访。那么,这个“最美龙游人”张素梅,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她内心又渴望着什么样的生活?带着这份猜想,我试图从张素梅那里找到答案,因为她50年如一日,生活在这个偏远单调的小山村里,生命几乎只有唯一的一个站点,那就是金龙村。
二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这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唱出了上个世纪的人们对最美村姑的由衷赞美。金龙村的“小芳”姑娘素梅,年青时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长又长,惹得同村的小伙子都好生羡慕。因为家境贫困,家里还有哥哥弟弟要读书,作为女孩,她不得不早早放弃了读书梦想,帮着父母料理家务,像所有朴实无华的村姑一样,终日生活在这片贫瘠而又踏实的土地上,日子过得一成不变。但她的少女情怀里,知道自己要走出大山,只有等梦中的白马王子来拯救了。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白马王子能够带她走出金龙村,到外面见见花花世界。带着这份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美丽的素梅姑娘羞涩拒绝了同村不少年青小伙子的求爱,她一心想要嫁出去。
谁知梦想美好,现实无情。在她19岁那年,母亲突然患上了小脑后遗症,经脉堵塞,不会走路,行走或坐立不稳,全天候需要人照顾。看着行动不便的母亲、辛苦的父亲,她偷偷哭了一晚上,从此把远嫁的梦想深深埋藏在心里。为了就近照顾母亲,她决定在同村择婿,这样可以离母亲近一点。就这样,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她选择了同村的泥瓦匠小叶。她看上了他的勤劳肯干,头脑灵活;他看上她的美丽善良,任劳任怨。21岁,比邻而居的他们幸福地结婚了。娘家婆家都在同村,母亲得到了女儿最贴心的照顾,顽强地活了下来。张素梅一边和丈夫辛苦经营自己的家,一边要照顾两边的老人,很辛苦。但令她最开心的是,由于自己的悉心照顾,行动不便的母亲,越活越精神。23岁时她生下了儿子,家庭更加和美了。她觉得自己嫁在本村的选择是对的。
三
如果上天眷顾,张素梅也就像普通的村妇一样,生在这个小山村,嫁在这个小山村,最后顺顺利利老在这个小山村,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婚后日子虽然并不富裕,但家庭和睦,有了张素梅这个贤妻,心无旁骛的丈夫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帮人造房子,生意越来越好。张素梅在家开代销点,照顾老人和孩子。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很快就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富裕户,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1996年,30来岁的张素梅夫妻率先在村里造起了两层漂亮的小洋楼。造新房时,为了省钱,她总是亲自上阵,和石灰,搅泥浆,一双手都被石灰水腐蚀烂了。新楼房造好后,张素梅和老公商量一下,准备外出打工,多挣点钱回来装修,丈夫同意了。1997年,她去了在湖南株洲办厂的小叔子那里打工。可是人在外地,心留在家里,她担心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牵挂多了,城市的繁华并没有让她感觉到快乐,她心不在焉地干了几个月,村里书记打来电话,说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她迫不及待地打道回府,从此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回家当上村妇女主任的张素梅更忙了。村里的事务,家里的琐事,她都要兼顾,但她内心坚信,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的。
但是厄运又一次降临她的头上。200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向能干的丈夫在出门办事的时候,摔死在山路上。噩耗传来,张素梅犹如晴天霹雳,天都塌了下来。埋葬了丈夫后,一夜之间,她的头发白了一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年仅12岁的儿子,造新房子还欠下一万多元的债务,依然病怏怏的母亲,日趋年迈的公婆,才35岁的她柔弱的肩膀如何一下子扛得起这么重的担子?娘家人对张素梅做姑娘时就想走出大山的想法很清楚,知道她只是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才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张素梅的病母就是龙游城里人,嫁到山区后,深知山区的生活太清苦太无奈,极力主张女儿改嫁到龙游城里去。如今丈夫既然死了,父母觉得不能再拖累女儿了,就张罗请人介绍外地的对象,有远在深圳的,也有龙游城里的。面对上门说亲的人,看着新造的房子和年幼的儿子,看看病重的母亲和年迈的公婆,张素梅的心怎么也狠不下来。她也知道,只要一迈出去,她的人生肯定是另外一翻天地,可是她舍不得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营造的家,舍不得儿子受委屈,她知道,她留着,这个家就不会散,她若走了,这个家也就散了。她擦了擦眼泪,拒绝了媒人的好意,一如既往照顾起这个面临破碎的家,
张素梅断了远嫁的念头,亲友见她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很辛苦,就帮她到周围张罗婚事。同村小她4岁的未婚青年管金祥早就对这个善良朴实的大姐心有好感,他连忙托人说媒。张素梅有点迷茫,自己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管金祥表示愿意上门帮忙照顾家里。看到都是同村人,就算改嫁了,走动起来也方便,张素梅权衡再三,答应了。就这样,他们走在一起。可是12岁的儿子不答应,拼命反对母亲再婚,甚至用离家出走来威胁她。为了照顾儿子的感受,再婚后,她不想再生孩子,就算怀孕了也偷偷打掉。可是时间久了婆婆不同意呀,自己的儿子是初婚,没有后代,怎么样也要生个孩子,不论男女都行。见婆婆找了村主任上门说情,左右为难的张素梅犹豫了,她力图说服儿子,在她和老公管金祥的共同努力下,儿子接受了继父,也接受了事实。后来她为老公生了一个女儿,今年刚好也12岁了。正在闲聊的时候,她女儿进来听见了,就和妈妈撒娇说,不准不要我,不准不生我呀,张素梅会心地笑了。
四
新家庭成立后,张素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正处青春期逆反的儿子,年幼的女儿,还有同住一村三个年迈体弱的娘要照顾,一头是前后两位婆婆,一头是行动不便的母亲,全都是她心里的牵挂。家里有地要种,村里还有村务要干,她的时间总是排的满满当当。每天早上,她先去探望同村的婆婆,为她送上一些生活用品,看看老人的身体状况。再处理村里的事情。忙到中午的时候,给在外做工的丈夫烧好饭后,又赶去看望前夫的父母。虽然拥有了新家庭,但十多年来,她始终不离不弃照顾着前夫70岁的母亲张福兰和78岁的父亲叶连森。前夫的父母年弱多病,其他的子女远在外地,照顾老人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留守在村的张素梅身上。时间久了,老人早就把这个出嫁的儿媳当做亲闺女来看。不仅如此,前夫父母家里的重活和农活,老公管金祥也总是义不容辞地帮忙干活,从无怨言。在婆媳关系普遍难相处的今天,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却同时和两任婆婆都相处得很融洽,不能不让人信服。问她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奥秘,她笑了笑说,就是一碗水端端平,多陪陪老人。对两任婆婆,她不分彼此,逢年过节,礼数都是一样的,避免造成老人之间的猜忌。为此,她和丈夫约定,给婆婆们购买东西时候,都是同等的分量和礼数,从不厚此薄彼。这让比邻而居的老人们内心很舒坦,大家都相安无事,一团和气。在她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曾经不理解他们的儿子,也慢慢消除了罅隙,和继父一家相处得很融洽。因为要照顾婆婆,张素梅对同村的病母反而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了,除了偶尔回去帮母亲洗洗澡,照顾病母的重担基本都落在年迈的父亲身上。父亲对一病三十多年的妻子始终如一悉心照顾,这份勇于担当也是直接影响张素梅的善良力量。父亲对张素梅的辛苦也很心疼,为了让她能全心全意照顾好婆家,一般都不让她操心母亲和娘家的事情了。
五
张素梅的一辈子似乎都和这个金龙村绑在一起了,这是她的出生地,也是她成长的地方,更是她一生的归宿。金龙村虽然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毕竟是个穷山村。所以,这里的年轻人都向往走出去,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闯荡。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张素梅自己的兄弟和两个丈夫家的兄弟姐妹,都带着梦想在外地发展,出了过年回家,一年都难得回来一趟。所以,这个大家庭的三家老人的照顾重任,义无反顾的落在张素梅身上。空巢的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需要陪伴,她就像陀螺一样,在三家老人身边转来转去,给他们带去了慰藉。她的生活字典里,忙得似乎没有自己。
“其实,平时的照顾不算什么,最怕几个妈妈同时生病。”张素梅说起照顾老人的事情,眼圈有点红了,“一生病就真的忙不过来呀。”而这种她最担心的事情时而发生,都是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的老人,说病就病倒了。常常一个婆婆还没有出院,另一个婆婆又住院了,她只得在医院里跑上跑下照顾,等老人们病好了,她也快累趴下了。但是看到老人家都能康复无恙,她觉得这点辛苦也值得。有时候实在撑不下去了,偶尔有空想起自己的宿命,半夜惊醒的张素梅就偷偷抹泪,这时候,丈夫管金祥就会安慰她说,别怕,一切都会过去的,她才又沉沉睡去。
说起母亲张素梅,已经做了爸爸的儿子叶龙飞满是怜惜说,妈妈一生艰难,却又无比坚强,一辈子为了家庭,不得不强撑自己,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扛过来了,其实妈妈自己也体弱多病,有骨质增生和颈椎病,一疼起来也要命,还要照顾这么多的老人,妈妈真心不容易。因为体恤妈妈的辛苦,去年自己生了儿子,就只好请丈母娘来带孩子。叶龙飞说,自己也做了父母,才真正理解当年自己多么不懂事,反对妈妈再婚,和妈妈吵架,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妈妈是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的妈妈。
六
谈起儿子,张素梅一脸自豪。这是在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之一,也是挽留她一辈子呆在金龙村的原因。儿子现在已经成家立业,在金华一家4S店里工作,工作很出色,在金华市区买了新房,还给张素梅生了个大胖孙子。儿子在今年7月1日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一名正式党员了。入党,对现在普遍缺乏信仰的小年轻来说,并没有那么迫切。可是才20多岁的叶龙飞说起入党,感觉是如此的骄傲和自豪,确实不多见。叶金龙说自己会渴望入党,完全是受妈妈的影响。因为妈妈就是一位老党员,平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己的为人处事都是妈妈言传身教的结果。在叶金龙的眼里,家里外婆和奶奶们,靠的都是妈妈的照顾,妈妈一手撑起了蓝天。所以自己在外面,也是事事亲力亲为,只报喜不报忧。对于母亲再婚,他开始是极力反对,继而感动接受,后来大家亲如一家。他对自己的亲奶奶和继父的母亲也一视同仁,尊为大奶奶和小奶奶。逢年过节送的红包也一定是同等的,在他心里,也早被母亲的家教同化,那就是亲如一家。
如今儿子叶金龙独立门户,小女儿也12岁了,乖巧懂事,成绩很好。在张素梅的影响下,也懂得平时帮忙碌的母亲照看奶奶们。丈夫管金祥心疼妻子太劳心,家里的地都不准种了,平时只是种点菜,也免了张素梅很多劳作之苦。丈夫在外面做泥瓦匠,200元一天的工资,悉数上缴张素梅。这个家在张素梅的操持下,房子全部翻新装修,新盖了漂亮的长廊,小洋楼看上去越发气派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张素梅现在更多的重心放在村务工作上了。
七
在金龙村,张素梅算资格最老的村委了,她担任了近二十年的村干部,共事过四任村支书,每一届村支书在任,村民们都放心选她,知道这样一个把自己的一生都压在金龙村的老党员最靠谱。除了是远近闻名的好女儿好儿媳,她更是一个好干部,好党员。从1997年当选为村委开始,她就一直致力于村民服务和村庄建设上。小家事情多,大家庭事情更多。全村1200人,很散,方圆2公里,走访一次下来就要两天时间,交通极端不方便,没有车子,全靠自己走路。村里安装自来水、五水共治,村两委都要亲自抓。金龙村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村干部一年工资也就只有五千元左右,村干部平时公出的车费和手机通讯费全部要自负。张素梅每次带育龄妇女去医院放环,车费全部自己垫付,碰见放环的妇女身体弱的时候,怕她晕倒了,张素梅都自己掏钱打的送她回来。在金龙村生活的50年里,村里的每寸土地,都是她用脚丈量了若干次。金龙村的村民也都认同这个土生土长的好女儿、好媳妇。他们见证了这个坚强女人少时母病、中年丧夫、再嫁辛苦的曲折一生,也欣慰她好人有好报,收获了一个圆满幸福、母慈子孝、共享天伦的幸福家庭。
采访结束时已经夜深,边远寂寥的金龙村没有华灯,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在溪边乘凉聊天,几乎见不到年青人的身影。这些留守在村里的老弱病残,把改变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外面的年青人身上,把孤独寂寞和翘首以盼留给自己,留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张素梅和丈夫女儿就生活在这里,心甘情愿照顾留守在家的老人,毫无怨言。这是怎样的一种平和坚守。回城的路上,我觉得返程顺畅多了。在现代这个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一个普通女人50年如一日固守家园,一辈子为了几位老人活得含辛茹苦,如果是纯粹的责任感,是不足以诠释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浙江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