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27年如一日照顾双亲和3位孤寡老人(图)

发布时间:2018-07-15 21: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9月 | 查看:2004次

人物故事:

赵丽华,女,现年47岁,大姚县金碧镇金龙社区梁家山村民,她27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用自己孱弱的双肩,挑起了照料3位孤寡老人和双亲共5位老人的重担,她视5位老人为父母,用爱心和奉献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用她的善良与朴实给“孝”赋予了更完美的诠释,赵丽华的家被乡亲们称为“家庭敬老院”。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名作,开篇的第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相同的幸福该怎样?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爱情的丰收等,应该是不错的吧?我知道,幸福是要自己来品味的,个人有个人的幸福,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但珍惜所有、宽容欣赏应是幸福不竭的源泉。不幸各有不同,这也好理解,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说的就是不幸要根据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来理解。

采访赵丽华时,我突然想起托尔斯泰的话来,当然也是有原因的。看着她花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容,忧愁的神态,你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个看似年逾花甲的人,其实才有48岁。各种各样的不幸接蹱而至,让她憔悴如斯。随着父母和跟父母同辈的亲人渐渐步入晚年,岁月如白驹过隙, 终有一天, 我们也将如此这般老去. 你可曾想, 当韶华不再时,如何安度晚年?

赵丽华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她母亲排行老二,父亲是上门女婿。母亲之外,老大赵金兰现年78岁,神精错乱;老三赵友金现年71岁,先天失明;老四赵友谦67岁,又哑又瘸。疯子、瞎子、瘸子,先天落疾,终身未婚,一直都和赵丽华父母生活在一起。赵丽华父母老了,也需要人照顾了,赵丽华夫妇无怨无悔,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但事情还没有完,苦点累点,并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不幸。赵丽华的男人是新街碧么人,也是上门女婿。母亲过世后,父亲病倒,中风卧床,长年不能下床。原来家中有兄弟照顾,他们还能放心。不曾想兄弟去广东打工,高空作业时失足坠地,瘫痪成为废人。女人承受不住生活的苦楚,终于抛夫弃子,离家出走。花季侄女,辍学回家,照看亲人。赵丽华说到此处,久久不语。之后轻声说,家中困境已然让人揪心,夫家惨状更让人不忍目睹。男人回家,有什么收什么,尽量让他多带些东西回去。我去了几次,再也不敢再去,我怕双重苦楚将我击垮……老人越来越老,孩子却渐渐长大,大儿子、二儿子先后考上大学,夫妻二人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咬牙供孩子上学。大儿子在天津、二儿子在北京,都是花销极高之地。靠男人打工,不管行径艰难,夫妻二人保证每月给每个孩子600元生活费。600元在京津读大学,说起孩子的拮据和家庭的无奈,赵丽华已是泪落满面。这次第,怎一个雪上加霜了得?

先圣孔子曾这样表述大同之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自古以来“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百善孝为先,这是人间真情的永恒旋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赵丽华,正是这样一位用自己行动对传统美德做出最好诠释的人。

赵丽华有兄妹2人,赵丽华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在外工作。198912月与新街乡李桂华结婚,本来可以嫁到新街和李桂华一起过幸福生活,但因5位老人无人照管,新婚夫妇共同协商决定传承父母的光荣传统,共同赡养5位老人。这消息传出后,不知情的亲朋好友纷纷相劝说:“5个老人怕不容易养,要考虑清楚,你还是嫁出去算了”。他们权衡再三,没有听从乡亲的劝阻,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赡养5个老人的责任,和家里的姑妈、二叔、三叔及双亲同吃、同住、同生活。5位老人还经常生病,只要一生病,吃喝拉撒全靠人照顾,一天三顿饭,赵丽华夫妇要端到老人面前,并且还要为老人喂饭、喂药、洗脸、擦澡、翻身、换洗床单,一天下来,赵丽华夫妇累得腰酸背疼,但他从没叫过苦叫过累,也没有一句埋怨话。5位老人的晚年都在这个洒满温暖阳光的“家庭敬老院”里度过。

2000年,靠自己种菜卖菜和男人打工的收入,夫妻两又东拼西借,欠下了近10万多元的账,终于盖起了两楼一底的砖房。一家人虽然没有对新房进行装修,还是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毛房里,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毛房一住便是十四年,裂纹出现了,屋顶漏雨了,他们只能用盆接住。

屋漏偏逢连阴雨,房未装,账未还,母亲病倒了。她患的是肺心病,卧床不起,而且病情相当严重,尿尿屎屎都要端,吃的喝的都要喂。200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上的雨哗哗的下个不停,姑妈赵金兰老人因神志不清从楼梯上跌下来,肋骨骨折。赵丽华夫妇没有多想,立刻撑起雨伞,租了一辆车,把老人送到了县医院,楼上楼下拍片子、输液,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钟,直到老人的病情稳定下来,这才喘了一口气。这一来,赵丽华一家有两个卧床不起的病人,这无疑加重了家庭负担。此时此刻,丈夫李桂华再已无力外出打工,夫妇二人全心全意服侍两位病人,每天把饭菜做好后,端到老人床前,一口一口吹凉了帮老人喂下去,还要帮老人洗澡换衣,老人拉屎拉尿,夫妇俩就端着盆子去接,和老人聊天宽老人心,每天询问身体状况,需要什么,想吃什么。为使老人尽快恢复健康,夫妇俩将家中的老母鸡杀了炖汤,一勺一勺地喂给老人吃,整整服侍了5个多月。20041116日,赵丽华母亲病故。原想送走了一个老人,负担减了,压力也就小了。可失去母亲的失落与绝望,却一样让人难以承受。

但因家中还有四个需要关爱的老人,悲伤的赵丽华挺住了。没隔多久,刚刚康复的姑妈在次年大年初八脚又被跌伤,夫妻二人及时将姑妈送到医院缝了7针,由于姑妈神志不清,有时乱骂、有时乱打,尽管如此,赵丽华夫妇俩毫无怨言地为老人洗脸、洗衣服,照顾得井井有条。乡亲们都在劝赵丽华夫妇:“政府有敬老院,你为何不把疯子、瞎子、瘸子送往敬老院”?赵丽华回答:“他们住习惯了我家‘敬老院’,我也舍不得他们,送到敬老院会给政府添麻烦”。

2009年对于赵丽华一家来说是最艰难的一年。父亲生病住院;二叔赵友金因眼睛不好使跌倒卧床不起;长子考取澳门大学,就读7年需要交高额的学费8万多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5000元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年迈重病的4个老人、体弱多病的自已、上学的两个儿子,让他一度陷入对生活的绝望。在这危难时刻,三叔赵友谦又得了肠埂阻,生命垂危,赵丽华夫妇一咬牙,将家里养的两头正在长膘的“架子猪”卖掉,又到亲戚朋友家东借西凑,凑足5000元,及时将三叔送往县医院做手术,端屎端尿整整服侍了20多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最后只能让长子放弃到澳门读大学的机会。

面对默默无语的儿子,赵丽华夫妇心如刀绞。赡养老人和培育后代,本来不应该是矛盾的,他们顾此失彼,对儿子不公平,也不负责。毕竟,家庭困难不仅是因为儿子读书,也是因为老人拖累。一道难关要跨,两道难关,三道难关,一样也得跨。他们最后决定送大儿子回学校复读,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加倍努力攻读课程,大儿子又在2010年高考时获得全县理科状元,获得奖学金1500元,同时被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录取。一直觉得亏欠儿子太多的赵丽华夫妇,咬咬牙,着儿子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

因此,在二儿子考取大姚一中就读高中,赵丽华对二儿子许下了这样的诺言:“无论欠多少债,拼了老命也要让你上大学”!在读书期间,大儿子经常打电话回家和3位老人问寒问暖。两个儿子对5位老人也是百般孝顺,经常抽空陪他们聊天、洗衣做饭,常常给老人捶背揉肩,说笑话讨老人欢心。

2010年,久病在床的父亲,最后一次睁开眼睛,心疼地望了望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告别了人世。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赵丽华夫妇对5位老人的执着一晃就是 27年。面对可怜的疯子、瞎子、瘸子、和年迈父母,夫妇二人轮流昼夜陪护伺候老人,人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乡亲们曾担心过赵丽华夫妇有一天会烦、会厌。但27年来,赵丽华夫妇都是将一日三餐做好后端到几位老人跟前,老人一年四季的衣服置办、缝补和换洗也全靠他们二人。两人尽最大努力,支撑着这个家,从无一句怨言,用自己的铁骨柔情印证了人间真爱。

赵丽华夫妇照顾5位老人的事,被乡邻看在眼里。居委会副主任刘启翠一脸钦佩地说:“几十年如一日照顾5位老人这是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赵丽华夫妇的爱心让我们村民感动,赵丽华夫妇比亲生儿女还要亲。在赵丽华夫妇的带动下,近年来我们居委会树立了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先后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社区’、被县政府命名为‘敬老新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赵丽华的家庭并不富裕,生活水平也不高,但却做出了常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7年里,赵丽华用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壮丽诗篇,她对5位老人和家庭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但这种爱的付出,却是对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中华民族女性善良本质的真实体现。201110月赵丽华被评为云南省“云岭孝星”,12月被评为楚雄州第二届“感动彝州十大人物”。

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孝”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以孝当先,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基本义务。命途多舛如此,他们是不幸的,但我也不敢肯定他们就一定不幸福。孟子这样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看来,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内心是坦然的。心安是归处,这也是一种幸福。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云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