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5 17: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9月 | 查看:1500次
人物故事:
马六郎村位于廊坊市大城县北部,在这个有着1300多人口的自然村里,李姓村民占了绝大多数。除了人口较多之外,原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一个人的存在让这个普通乡村变得不再寻常。今年59岁的李海昌,挣钱不忘乡亲父老,28年来坚持救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村民。
守望乡邻28载难忘幼时一锅窝头
李海昌兄弟姐妹11人,排行老二,是家里的长子。由于孩子多,正逢经济困难时期,一家13口,吃饭是个大问题。提起当年受过的苦,李海昌心有余悸:“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我妈都去要过饭。”村里有老人看孩子们实在可怜,蒸了一锅红高粱面窝头送到他家。年近花甲的李海昌哽咽着说:“这一锅窝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好心的大婶将旧衣服送给海昌兄弟姐妹穿,让他们度过了一个个难挨的冬天。就是乡邻们这些无私的帮助,将一颗感恩的种子种在了李海昌内心深处。
随着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看到村里少数几个人做生意致了富,1983年,要强的李海昌也按捺不住下了海。
他怀揣100元钱,只身前往张家口一带联系业务。为了节省开支,他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只吃干粮不吃菜。他被店老板追讨住宿费尴尬一幕,被一位“伯乐”老板看到了,不但帮他垫付了住宿费,还给他找到了财路。苍天不负苦心人,李海昌凭着自己的坚毅和执着,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海昌笑着说:“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次挣了整整8000块,我长那么大都没见过那么多钱。但我还是拿出了4000给了那位帮助我的老板,咱得知恩图报啊。”
还了家里欠下的债之后,他用剩下的一千多元作为启动资金,先后卖过蔬菜、干过金属冶炼、开过床垫厂、磨具厂……坎坎坷坷、起起落落,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农民经商者,李海昌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做人第一,赚钱第二”,污染环境遗害子孙后代的生意坚决不做、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坚决不做。
经过几年打拼,李海昌带领全家人摆脱了贫困,但没有忘记儿时左邻右舍婶婶大娘给过旧衣服,更没忘记邻家奶奶给的窝头。挨过饿、受过冻、吃过苦,李海昌比一般人更能体会贫穷的滋味。从1986年开始,他向村里孤寡老人和病残者每人发放50元钱和一些水果,到现在每人1000元、500元、200元不等,这样一坚持就是28年。28年里,受过李海昌帮助的老人,有20余人已辞世,他自己也由当年的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年近花甲的老人,28年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感恩的心。往年的捐助由于没有记录,人次与金额已无从查起,记者了解到:2013年李海昌资助乡邻20人,现金和物资共计1万余元。
心系乡亲父老常怀感恩之情
李海昌说:“其实我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多富裕,仅仅保障了温饱而已,但看着有那么多人还在过苦日子,我这心里就放不下。给乡亲们发放的救助每年都不一样,生意好了就多发点,生意差了就少发点,尽量做到每年都有,尽量帮助更多的人。钱不多,是个心意。”
每年腊月二十刚过,当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准备过节的时候,李海昌就盘算着村里有多少孤寡老人,有多少患病的乡亲,今年给他们准备点什么。28年以来,这成了李海昌的一种习惯。
村民李润民去年冬天煤气中毒,经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身体落下残疾,无法工作,也就是从去年开始,李海昌将李润民的名字写进了捐助的名单中,逢年过节都去慰问。当五保户李荣镜老人从李海昌手里接过200元现金及大米,老人竖着大拇指说:“二子(李海昌的小名)最好!”今年80多岁的李瑞典、张素芬老两口没有儿子,女儿均已成家,家庭条件困难,多年来李海昌一直惦念着这对老夫妻,每逢过节都给两位老人送钱送物。90多岁的孤困老太太何秀是李海昌帮助的第一批对象,28年来从未间断过。大面积烧伤的李增昌、退伍军人李进山、五保户李宝福……这些孤困病残的乡邻时刻牵动着李海昌的心。
勤俭一生,爱的接力棒传给儿子
穷人孩子早当家,李海昌从小就懂得为父母分担,十二岁便辍学去队里挣公分,为了帮家里多挣工分,他总是争着去干青壮劳力才干的重活。割小麦他一个顶俩。挖海河时没人愿意和强壮的人一组,怕身体吃不消,但他却主动找队长要求啃硬骨头。一根扁担、一筐土,又高又壮的在前,又小又弱的李海昌在后,一趟趟挖土运土、运土挖土……
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让李海昌坐下了病,经常腰腿疼痛,严重的时候直不起腰走不了路。尤其是每天早上,都得龇牙咧嘴的起床,活动很长时间疼痛才会慢慢减轻。即使是这样,他依然事事亲力亲为,每天开着他的小皮卡车进城,为厂子里三十多个工人买菜,油盐酱醋全是他亲手挑的。一天三顿饭都在厂子里和工人们一起吃,八九个人一张桌子,李海昌挤在二十多岁的青年工人们中间,有说有笑。谈论着哪个菜好吃,关心着那个小伙子今天怎么吃得那么少。吃完饭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放回原位。一个办公室里,三个职员一个保安都坐在向阳的地方。李海昌独自坐在靠门口的阴面,工人们开玩笑说,他的位置好像这个办公室的传达室。
已经做了爷爷的李海昌,把逢年过节给孤寡老人、病残邻里送东西的任务逐渐交给儿子李洪林去做了。李洪林说:“我从小就看着我爸做这些,习惯了,我爸老了就我来做,这事很正常,就像过年要放鞭炮一样。”他说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