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4 22:3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8月 | 查看:1014次
人物故事:
邓育军,男,殁年33岁,生前为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环卫局清运车队驾驶员。2014年7月25日,连续加班6天的邓育军在灾后抢运垃圾的过程中,在垃圾焚烧处理厂因车辆意外倾覆不幸因公殉职。
生前主动加入垃圾清运突击队 加班加点连续奋战6天
凌晨4点30分上班,加班加点再干到凌晨。这是邓育军加入垃圾清运突击队这几天来的时间表。
邓育军所在的车队有56名司机,这次台风后,老邓主动报名加入垃圾清运突击队。而自加入垃圾清运突击队台风后这6天,为争分夺秒将路面清理的垃圾送走,邓育军几乎每天都是在其他清洁工装倒垃圾的间隙,才能扒两口饭吃。
妻子利友香也是环卫工,夫妇俩这段时间都起早贪黑地投入环卫工作,除了几个小时睡觉,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路上。照顾孩子的任务,则全部都落在年迈的父母身上。
虽然没法安心吃上一顿饭,但邓育军依然在超负荷工作,一天运送垃圾至少超4趟(注:完整趟)。他的一名同事说,邓育军负责的路段主要是建国一横路、凤翔路、新大洲大道以及振兴路,跑完这些路段并装上垃圾,起码要花3个多小时。“可想,他一天跑4趟的工作量有多大。”台风后这几天,邓育军还帮着运送高登街、文庄路、以及中山南路等路段的垃圾。
有时帮其他工友代班,他要工作到深夜。“22号和23号,邓育军运了20多趟(注:短途或单程)。”这位同事清晰记得,那两天邓育军基本是在车上度过的。
7月25日上午9点,邓育军已从府城运送完一车垃圾,前往位于老城的垃圾焚烧处理厂。“他可以选择拒绝加班,或者下午再运送,但他没有。”台风后,街头路面垃圾增多,原本一个上午只需运送一趟,如今起码要两趟。看着成堆的垃圾,邓育军没有偷懒,再加班运送一趟。
因担心他中暑和饿肚子,妻子利友香特地做了份稀饭和苦瓜汤,送给正在府城街头路面开车装运垃圾的丈夫。可妻子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自己做给丈夫吃的最后一顿饭,而丈夫有没有吃上一口,她也无从知晓。
经过2个小时的路面装运,约中午12点,七八吨垃圾装车后,邓育军接过妻子送来的便当,随即开车前往老城。
下午1点44分,邓育军在卸垃圾时,车体突然后仰倾覆,整个车辆掉入垃圾焚烧池。“焚烧池的深度有20多米,当时他操作的车辆在距离底部有四五米深。”海口市琼山区环卫局有关人士说,之后120及119急救人员都赶赴现场展开救援,但最后邓育军还是不幸去世。
加班、代班从无怨言 未能见他最后一面工友哽咽
邓育军的意外去世,留给工友们的除了痛惜,还有遗憾。王达芳与邓育军是同车司机,邓育军出事的消息传出后,王达芳曾立即赶赴事发现场,但遗憾还是未能见到老友最后一面。说起这份遗憾,王达芳禁不住几度哽咽。
“人好,老实,任劳任怨,总是主动替需要帮助的同事加班……”共事几年来,这是邓育军留给王达芳和其他同事的真实印象。
王达芳女儿今年参加中考时,邓育军主动替他代班。对于王达芳说,现在尽最大努力去帮助邓育军的家人,也许是其对这位老同事的最好的感谢。
车队副队长黄冠雄说,老邓生前常替别人代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前几天的一次偶遇,让黄冠雄记忆深刻。那天晚上8点左右,邓育军本可以回家休息了,但为了给工友代班,骑着电动车回家到半路的老邓又折回来,被黄冠雄遇到,而邓育军毫无任何怨言。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老邓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今邓育军走了,对同事们来说,他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发扬、传颂他身上那股“拼命三郎”的精神。
主动让出贫困家庭补助名额“你比我更需要这笔钱”
生前的老好人邓育军,被同事贴了各种“标签”。除了“拼命三郎”,他还有一个“活雷锋”的名号。
“他那时跟我说,你是单职工家庭,你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在与记者的通话中,郑远说话大多断断续续,唯有这句话,说得最大声。
郑远回忆,去年,单位评选贫困家庭,当时邓育军评上了,却将名额让给了自己。“我没读过多少书,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现在心里真的很难过……”郑远说。
邓育军有3个孩子,大儿子小文8岁,读小学一年级,因左眼失明,治疗费已花去好几万,现在还需后续治疗费;另外两个儿子是双胞胎,在幼儿园读大班。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一个靠摆地摊卖水果赚点小钱,一个则每天起早贪黑捡垃圾。
“邓育军生前和家人在府城租房住,而且家里也非常困难,虽然贫困家庭补助只有几百元,但这个对邓育军来说依然非常重要。”在琼山区环卫局党组书记单斌的记忆中,邓育军起码2次被评选上贫困家庭,不过他都把名额让了出去。“这种好人怎能不让我们去怀念呢?”
7月26日上午,海口市琼山区委区政府相关人员来到邓育军家中,对其妻子利友香和家人进行慰问,生前所在单位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其家人全力争取高额度的抚恤金,区政府还将协调解决3个该子的上学问题以及安排左眼失明的大儿子检查就医,让邓育军能够走得安心。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海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