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4 21: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8月 | 查看:1126次
人物故事:
王月申,洛阳市伊滨区农民。20年前,儿子经营面粉厂倒闭欠下数万债务后疾病缠身无力偿还,王月申搬石头、下灰窑、捡破烂、打零工……终于还清欠款。
儿子面粉厂倒闭欠债5万多 7旬老父20年还清
今年5月21日,他在社区十多个显眼处贴上还款告知:当年我儿面粉厂倒闭,欠乡亲们不少粮食,粮食都是大伙儿用血汗换来的,作为父亲我愧对父老乡亲,现在我筹来钱了,请大伙儿前来领取……
事情要从20多年前说起。1993年,王月申的儿子王会武在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接手了一家面粉厂,乡亲们纷纷把自家小麦存到这里,需要时来换面粉。因经营不善,厂子只维持一年便倒闭了,拖欠了150多位乡亲的存粮,价值数万元。
身背债务的王会武到外地打工挣钱,劳累加上心理压力过大,落下一身的病,收入勉强够支付医药费。他对王月申说“还不了债没脸回老家”。
儿子欠的债成了王月申的心病,他觉得自己直不起腰,见了人都绕着走……“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地活着。”他横下一条心,有生之年一定要直起腰杆子——替儿还债!
白天搬石头,晚上去石灰窑打工,他瞅住空就去找活干,钱一分一分地攒,可是,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父母年迈常年患病,自己还要养活两个孙女,老伴儿又患上了脑梗……在这期间,弟弟中年早逝,撇下的侄女、侄子他没能好好照顾,这让他至今想起来“心就像刀割一样”。
平常能省的钱他都省了——最爱喝的羊肉汤,基本上戒了,即使偶尔买上一碗最便宜的,也是拎回来兑上水,和老伴儿俩人尝尝味……
20年,在“替儿还债”的信念中,王月申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今年5月初,王月申拿着账本找到社区,他终于攒够了还乡亲们的钱。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感动之余大力支持。经商量,他们按王月申的要求“不能按照当时的价格算,不能让乡亲们吃亏”,价格比照现在的市场价,定为:面粉每斤0.7元,麸子每斤0.4元。
“老人讲信用、有骨气,这钱我不要了!”王保森曾在王会武面粉厂里存了价值185元的小麦,当钱送到他手里时,他一边说,一边当场把欠条撕掉了。
对于这些主动不要还款的好心人,王月申说他很感动,心意他领了,但欠的钱一定要还,这样他觉得自己才能彻底直起腰来。
他的做法让全村的人都很感动
王月申为人老实,如果不是这次时隔20年后张贴告示替子还债,不少乡亲也许就快把他家的这茬事儿遗忘了。
“现在村(道湛社区原为道湛村)里人都在说,王月申讲诚信,能做到这份儿上真不容易,他的做法让全村的人都很感动。”50岁的道湛社区居民牛景斌说。
牛景斌和妻子贾爱珍现在在跑长途货运,他们刚从王月申那里领到了410多元的欠款。贾爱珍说:“领欠款时,零钱我说不要了,可他还是硬塞给我,一块钱都不少,他都做到这份儿上了,咱还能说啥。”
20年前,王会武的面粉厂倒闭时,马灵欣还剩30多公斤面粉和一些麸子没来得及取。
上个月,马灵欣接到领取欠款的通知时,她死活不愿意去。她说:“这些钱都是老人一天一天攒了20年才凑齐的,真不忍心要,但是他非给不中。”
那天,马灵欣领到了130多元钱,她理解老人的不易:“拿着钱回家的路上,心里不知道是感动还是难受,直想哭!”
张立鹏今年40岁,他家存到王会武面粉厂的小麦是他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过去的。他回忆说,王会武在面粉厂倒闭之后就到外地去了,很少回来。因为王月申是个实在人,人缘不错,不少村民并没有难为他。
“他就算不替孩子还这个账,也没有人会说闲话。很多人都认为要不成了,就没有再打算要。没想到20年了,王月申还想着这件事儿。”张立鹏说。
“还完账,身上还剩下200多块钱”
“他做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不少村民都对王月申这样评价。不过,王月申和老伴儿并没有想那么多,王月申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可能有人认为,这笔账不还又能咋地?我不这样想,早晚不还,早晚亏欠,你欠人家的不还,心里能好受吗?”
有人问:“还完账,身上还剩下多少钱?”
“还完账,身上还剩下200多块钱。”王月申说。
“听街坊说您老伴儿每个月还需要300多块钱的医药费呢。”
“这个月先少买点药,我快发工资了,发了工资就能把药补上了。”
王月申家的院子不大,有一小片菜地,厨房顶部是用石棉瓦搭的,屋里的家具陈旧不堪。他说,这20年,家里唯一添置的家电就是电视机。屋后,堆的是老伴儿李宣荣捡来准备卖钱的酒瓶。
李宣荣老人说:“以前虽然没有一个人上门要账,可他(王月申)老是做这样的梦。现在好了,账还完了,他这几天睡得可踏实。”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