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3 21:4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7月 | 查看:2369次
人物故事:
她矮矮个儿,在人群中显得不是很漂亮,但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愛亲的传统美德,丈夫的突然离世,给她留下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和三位孤苦的老人;抚养儿子照顾公公、公婆,她不离不弃;媒婆踏破门槛,她心如磐石,不为所动;公婆苦心劝说,无奈的她对再嫁提出条件:必须带上前夫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重组的家庭不挪地方,再困难也不能散了这个家。她,就是荣获2012年绵阳市十佳母亲、2013年感动绵阳十大人物光荣称号的王小华。
丈夫离世痛失顶梁柱。现年37岁的王小华是仙峰乡飞燕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2000年,她从甘滋村嫁到飞燕村。丈夫是一个老实能干的农民。结婚一年后,小两口有了一个可爱的胖小子,丈夫又是公婆的独子,作为农村人来说生了儿子甭提有多高兴了,公婆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小两口更是努力干活,一家人的生活和谐而幸福。就在孩子出世后七个月,丈夫突发心肌梗塞连一句遗嘱都来不及留就匆匆离世,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就这样没有了顶梁柱。不到一岁的儿子听着王小华撕心裂肺的哭声,睁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泪流满面的母亲,并不知道家里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王小华强忍着痛楚,想起丈夫对自己的愛,公婆对自己的好,她思来想去,不愿离开这个家。此后,她用柔弱的肩把这个家扛在她一人肩上,既要抚养年幼的儿子,又要赡养年事已高的公婆和86岁年的婆婆。随着时间的流逝,丈夫去世已有三年了。这三年里,王小华里里外外辛勤操劳,悉心照顾着老人和孩子,硬是将这个破碎的家支撑了下来。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次次劝她说“小华你还年轻,女子无男身无靠,你不能就这样委屈了自己,有合适的人家就嫁了吧”。可王小华总是说“我走了你们怎么办?你们年高岁大不能没人照顾啊。”听着儿媳动情的话,公婆只好含泪作罢。
带着公婆改嫁重组家庭。到了2003年,公婆不忍心再拖累王小华,再一次提出让她改嫁,并请村里的村民帮忙劝说王小华:“你一个女人撑持一个家不容易,改个嫁,不但可以有个伴,让孩子有个爸,而且也多一个人帮你照顾孩子和老人”。村委会的干部也几次到家中给她做思想工作。大家多次地劝说,三年来独自操持家务的艰辛让王小华觉得人们说得有道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同意了大家的看法,但提出要结婚必须把已故丈夫的父母,也就是她一直照顾的公婆一起带上,重组后的家就安在现在的家里。
不久,经村里人介绍,王小华与小垭乡的冯兵先重接了连理,按传统风俗,王小华应该嫁到小垭乡冯兵先的家中,但为了坚守赡养公婆的承诺,王小华和冯兵先把重组的家安在了飞燕村,继续和前夫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谈及此事,忠厚的冯兵先说:“和小华重组家庭之前就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她很孝顺,人很好,心也好,能取到这样的媳妇,我做什么都愿意。”其实,不仅冯兵先本人对王小华满意,他在小垭的父母兄长也对此积极支持,毕竟王小华的公婆就只有她这唯一的亲人。
喜获爱情结晶再添双胞胎。重组家庭后的王小华一家虽然节俭,但是仅靠五亩地的收入和冯兵先偶尔在外做些散工来维持家庭仍然显得拮据。2004年,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冯兵先外出打工挣钱,王小华继续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虽然家里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毕竟不是两人所生,冯兵先很爱王小华,很希望能有他们两人的爱情结晶,小华的公婆也非常支持。2008年,王小华顺利生产,没想到生下的居然是一对双胞胎,小华一家既高兴又惆怅,本就贫困的家,一下又添了两口人,今后的经济负担更重了。这一年,恰恰遭受四川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房屋垮了,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
祸不单行公公与丈夫疾病缠身。2009年,在仙峰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王小华重新建好了震后的新房,虽然不愁住房了,但修房欠下了一笔借款,正当小华为欠下的借款发愁的时候,2010年,公公因脑溢血引起中风,瘫痪在病床上,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理,连洗脸刷牙上厕所都得靠人料理。此后,人们经常看见瘦弱矮小的王小华背着瘫痪的老人四处求医问药,飞燕村崎岖的山路让她每迈出一步都很艰难,但这个坚强的女人咬紧牙关“生活再艰难,也要想办法治好公公的病”。听说中医治病的效果很好,王小华就背着公公来到中医院,一个月下来就花去一万多元,旧账没还清,又欠下了新债。得知家里出了事,在外打工的冯兵先急急忙忙回到家里和王小华一起照顾生病的公公。没想到,就在这时,冯兵先感到肺部隐隐作痛,经过检查,他患上了尘肺病。原来,在外打工,为了能多挣一点钱,冯兵先干的是又累又脏的隧道工作,每天吸入大量灰尘,日复一日,肺部受到感染,得下了尘肺病。这种病据医生说是根治不了的,只能在家慢慢养,而且不能再干重体力活,超过80斤的东西都不能扛。公公的病没有治好,丈夫的身体又垮下来,王小华在残酷命运面前并没低下她高贵的头,她平淡而坚定地表示:“再苦再累也不能让这个家散了”。
夫妻恩爱苦也甜。早晨6点,王小华开始一天忙碌的劳作。喂猪,生火,架锅,淘米,切几个红薯,烧上水,熬着稀饭。空当间也不闲着,到田里摘几把油菜苗。冯兵先也已经早早的起来堆柴扫地喂鸡。熬好的红薯稀饭端上桌,王小华扶着公公慢慢起来,帮他洗脸,刷牙,喂饭。安置好公公,王小华就匆匆的下到地里。五亩地种的些水稻、玉米、菜籽。这就是全家七口人的基本收入和口粮。养的两头猪和四只下蛋的鸡,是年底准备卖掉给公公、丈夫抓药看病唯一的经济来源。听邻居说:“平日里,王小华一家从来不舍得去买些肉,一个月能吃一次,她也和冯兵先全部放在孩子和公婆的碗中”。一碗米饭,一盘泡菜是王小华两口最“喜欢”的饭菜,一日三餐都是这样。儿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两个小女儿才四岁半,公公61岁,婆婆59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全在这里面。谈到家庭生活,王小华疲惫的脸上现出了笑容“冯兵先对我好,对爸妈也很好,他把爸妈叫得也很亲切自然。虽然自己也有病,但他尽心尽力的照顾老人,这为我减轻了负担”。王小华边说边爱惜地看了一眼冯兵先,“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扛,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就撑过去了。一家七口人,虽然家庭困难,但是彼此都关心着,关爱着,再难的生活也一样会感到幸福”。
谈孝顺儿媳公婆几度泪下。经过王小华的悉心照顾,公公的病情好转了一些,为了让公公自己能够多活动身体和四肢。王小华攒了一些钱,再东拼西凑用了780元到县城给他买了一个二手轮椅,现在他可以一个人到处走走了。看见我们采访,公公划着轮椅凑上来,激动而吃力地说:“小华每天坚持帮助我清洗身体,按摩手脚,稍微闲下来,就背着我到门外呼吸新鲜空气,我的好女子啊???”说到这里,他突然情绪失控,泣不成声。
三点过,小华按时去给公公按摩身体。婆婆说:“小华在村里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和村里人相处得很好,她一直都很孝顺,儿子去世后,小华一人支撑着家,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老两口,老伴瘫痪,她更是悉心照顾,吃了不少苦。一年没有换过一身新衣服,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她一个女人???”说着,婆婆难掩心酸几度哽咽。
王小华的家庭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帮助。今年秋收,村委会专门组织村民帮助王小华一家完成水稻收割。仙峰乡政府也时刻关注着王小华一家,帮助他们增强信心,送去党委、政府的温暖。
好人寄语: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扛,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就撑过去了。一家七口人,虽然家庭困难,但是彼此都关心着,关爱着,再难的生活也一样会感到幸福。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