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如:晚年在实验室焕发青春(图)

发布时间:2018-07-13 20: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7月 | 查看:1433次



人物故事:

  宋金如,女,88岁,原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系主任、退休老教授、知名的核元素分析测试专家。

  作为核工业战线的老专家,宋金如教授多年如一日专注于核燃料研究工作,不仅成为放射性元素分离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而且在退休的20多年里,主动放弃老年休闲娱乐,不分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风雨无阻地来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在宋金如教授身上,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为国奉献、服务军工、科教报国”的核军工形象,深刻展现了坚韧不拔、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忠诚老实、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

  不肯退休的倔强老太

1981年,55岁的宋金如调入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前身)工作。1987年,担任系主任的宋金如到达退休年龄。依据惯例,系里准备为宋金如召开一个退休座谈会,欢送宋金如退休。当新任系主任将这一消息告知宋金如后,宋金如当即眼圈一红,泪水夺眶。

  “我坚决不同意开座谈会,你开了我也不参加。”新任系主任极力劝说,可倔强的宋金如一句也听不进。

  系里的老师都知道,宋金如是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实验室,想再做点事。此后,系里再也没提让宋金如退休的事,并且返聘她继续回校工作,而系里为退休老师召开退休座谈会的惯例也由此取消。

  学校返聘了宋金如3年,返聘期间宋金如每月能领到几十元的补助。返聘结束后,宋金如还是一如继往地出现在实验室,风雨无阻。虽然是义务工作,宋金如却甘之如饴。

  岁月流逝,宋金如的年纪越来越大。看着她一头花白的头发,同事们劝她回家休养,宋金如听后脸上露出难过的神情。慢慢地,同事们明白,剥夺了宋金如工作的权利,才是对她最大的打击。

  “一走进实验室我就觉得年轻了许多,仿佛回到了无羁无绊的青春岁月。”宋金如话音刚落,便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宋金如从不掩饰对实验室的深厚感情。她与实验室的试管、量筒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当有人取出使用时,她总会嘱咐:“小心点,别给打碎了。”

  正是由于对实验室的这份钟情,退休后的宋金如教授,放弃了一般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二十多年风雨无阻来到实验室,每天做着她心爱的实验,无论暑假、寒假还是双休日。多年来,这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宋金如自己说:“她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也去世了,平常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做实验、搞科研,这是她人生的最大乐趣。”宋金如时刻享受研究中反复琢磨的过程。每当有元素找不到合理、合适的分离技术和测定方法,她心里就不舒服,有时几天吃不好、睡不香,但每当有新发现时,她刻满了岁月痕迹的脸庞上竟会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宋金如只有在身体抱恙时才会暂时离开实验室。有一年,宋金如接连做了青光眼手术和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中,宋金如的两只眼睛先后做手术。一只眼睛蒙着纱布的她仍然在思考和记录元素分离方法,宋金如的儿子看着母亲费力地斜着眼睛,纸上的字越来越歪,心酸地劝母亲别写了,躺下休息,但宋金如却断然拒绝并称:“不行,不记下来可就忘了”。

  有教师计算过,宋金如的工作日是一般老师的175%。因为,不论周末和寒暑假,她风雨无阻;不论春节和国庆,她节假不休,每年工作将近350天。按高校老师正常200个工作日计,宋金如退休返聘的26年,却在实验室上了46年的班。

  生活中,宋金如对自己非常节俭,她自己买的鞋子从没有超过50元的,但学院要为贫困学生设立助学基金时,并不富裕的她却一下拿出了5000元。有成果申报或论文发表时,她总是把同事的署名放在前面。”

  严谨治学的授业者

  退休后,宋金如依然每天都待在自己热爱的实验室里,除了在测试中心搞科研,她还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据不完全统计,退休26年来,她督导听课4000多个课时,指导硕士、本科生毕业实习和论文100多人,指导课程设计200多人,有时还要指导培训国外高级学员。

  宋金如在孜孜不倦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培养学生上,指导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发表论文并参加科研课题。她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魄力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平时,宋老师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上授业解惑,也特别注意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一次,分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王同学没有经过实验研究就将结论写在自己的论文中,被细心的宋老师发现后,要求他对该结论作出解释。王同学便认为,这个结果已经过专门实验,应该没问题。但宋老师严肃地说:“科研是不能有侥幸的心理,必须经过自己亲手实践,光有实验结果的论文是不完整的。”于是,宋老师带领学生们通过亲手实践再次证实这个结论,因为她对待科研的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细沙。

  享誉海内外的科研专家

  宋金如的主要工作是以研究核燃料为中心,重点研究矿石中铀、钍及伴生元素的分离技术和测定方法,这是直接关系到铀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期,加之铀、钍放射性的危害,这方面研究经费和人员大量缩减,科研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从事核工业工作大半辈子的宋老师却说:“就算再艰苦,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并把它做好。”就这样,她几十年不改初衷,在实验室里专攻这个领域的“冷门”研究。

  通过几十年的精心实验,宋金如相继研究了铀、钍等40余种元素的吸附性能,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其中,关于矿石中金、钼、钪、锆、稀土总量的5种测定方法入编“铀矿地质分析测试规程”,成为国家核行业标准,让她赢得了身边师生和业界同行的尊重。她主持编定了4项国家核行业标准,荣获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规范,并被特邀参编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006年12月,80岁的她还编著出版了《铀矿石的化学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出版20年的空白,并承担科研项目10项,她还承担了“721矿水冶生产流程技术改造”课题。她已为测试中心客户的送检样品提供了2400多项分析数据。她先后5次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地热水样中硫酸根和硼的测定,提供的各项数据100%准确可靠,在法国、冰岛18个国家38个实验室的比对实验中名列前茅,为国家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宋金如1926年12月出生于吉林永吉,1951年于东北师大化学系毕业,是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大学生。宋金如毕业后被分配到阜新矿务局,并工作了13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宋金如被输送到核工业系统,调入原南昌矿业研究所,后来被下放至奉新县。随后调往贵州一座深山筹建核工业企业,企业建成投产后,宋金如被调入东华理工大学。

  回忆起青春岁月,宋金如倍感惋惜。当时工作环境动荡不安,在风雨坎坷中耽误了青春年华,后来又有家庭孩子的牵绊,一直没有为党和国家干过什么。退休后无羁无绊、自由自在,才找到了人生最好的时光,找回了青春洋溢的感觉。“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一座右铭,宋金如牢记于心、躬行践履。

  “学校有这么好的环境,大家这么支持我,我感到做实验做得特别宽心。”宋金如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在实验室再干个十年八年的。”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江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