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3 19: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7月 | 查看:834次
人物故事:
金吕村的滕允瑜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农民,这位刚刚年逾古稀的老人,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一丝憨憨的笑容。走在马路上,谁也不会去注意她。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已经默默地做了14年义务投递员。
举手间的美丽
说起她做起“义务投递员”的原因,其实真的很简单。起因就是2001年老伴退休后,家中订阅了《扬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几分报纸。有时,邮递员遇到村里其他人家家中无人不能正常投递的情况,就把报纸、信件之类的邮件寄放在滕阿婆家。慢慢地,她家成了固定投递点,邻居回家后就到她家来取。为了方便邻居,滕允瑜主动向大家提出,帮忙义务投递到每家每户,减少大家上门取件的负担,也避免了信件的耽搁。在金吕村,龚王组是个大组,本地居民就有近60户,加上是4个自然宅组成,住户十分分散,所以兜兜转转一个圈子走下来少说也有2公里,至少得花上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每次遇到别人的感谢,腾阿婆都会朴实地加上一句:“不用谢,这都是随手可做的小事。”
轮椅上的无私
每天傍晚时分,大家总能看到滕阿婆那忙碌的身影,矮小的她抱着厚厚的一沓报纸、信件,挨家挨户地敲门投递。一晃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但她仍在坚持着,并且从未有过放弃帮忙的念头。家中子女曾多次抱怨她有福不享、自讨苦吃,而且父亲腿脚不便,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顾。但她总是笑呵呵地跟孩子说,“你们爸爸我会照顾好的,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的。”记得有一年的夏天的傍晚,天色昏暗、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大雨了,但为了把信件及时送到收件人手中,她将信件整理好,装进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随后,立即带上雨伞冲出家门,确保了当天的信件不过夜。但当她回到家里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老公躺倒在自家门口,原来他本想起身关门,但由于体力不支而跌倒在地上不能起来……村里住的人越来越多,送信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了,最后为了使照顾老公和送信、送报工作两不误,滕阿婆买回了轮椅车,每天推着老公一起送信。
零差错的执着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村里租房的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这无疑又增加了滕阿婆的工作量,加上这些新上海人对本地道路名称、地址、邮编什么的经常搞错,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有的是音同字不同,还有的全是错别字,碰到这样的信件她都要仔细地分析、排查,哪户居民家中住的是什么地方的人,有哪些人他们是来自同一地方,是老乡。记得有一封来自四川绵阳的信件,收件人地址是龚王组1128号,而本村民组最大号码是258号,这1128号得去那里找呢?为了让这信件及时地送到收件人手里,她就挨家挨户地找起,直到找遍了全村后还是没有。滕阿婆没有放弃,总是一边送信一边打听,终于被她打听到收件人的正确地址,原来寄信人错将老家的号码写成了收件人的门牌号码。类似这样的事情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滕阿婆从不抱怨,一如既往地乐呵呵地继续她的工作。
十多年来经她手送出去的信件已不计其数,且没有一封断头信……她送出去不仅仅是信件、也是关怀,更是她一颗赤诚的心,所以村里的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新上海人,看到她都会亲切地叫她一声“邮递阿婆”。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上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