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2 09:36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7月12日 第A03 | 查看:909次
一家之言
说到底,贵阳这所中学铸鼎刻名字,是用一种有文化之名无文化之实的方式纪念校庆,而反传统反文化的纪念仪式,看似郑重其事,实则颇为滑稽。
据报道,近日,为纪念兴农中学建校25周年,贵阳市白云区兴农中学举办了“兴农梦鼎”立鼎仪式。立鼎仪式上,30个大鼎全部“惊艳亮相”,“兴农梦鼎”主鼎更是重达1000斤,将22172名毕业学子和1123名教职工的名字按进校先后顺序刻于鼎上。
根据该校校长的说法,“刻名立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时刻铭记‘功名无别,学为好人’,并且时刻把祖国刻在心中,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应当说,这样的初衷是好的,而有严肃仪式感的加持,也能对师生起到更好的鞭策与激励作用。
只是,铸鼎刻名发生在一所中学身上,总归给人一种错乱感——告诫师生谨守做人本分,勿忘母校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否就一定要大费周章地铸鼎刻字?何况,我们以前也只知道鼎上会配铭文,而很少听说在鼎上刻人名的。
“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古老而显赫的意象,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词汇,而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有国家和权力象征之意。尽管在秦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淡化,但在文化认知层面,鼎始终与国相关联,可谓是兹事体大。
这所中学的主鼎上面还站立着一尊孔子像,但孔老夫子早就说了,“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鼎是典型的器,现在它不仅被借用于他人,而且上面刻满了借用人的名字,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到底,贵阳这所中学铸鼎刻名字,是用一种有文化之名无文化之实的方式纪念校庆,而反传统反文化的纪念仪式,看似郑重其事,实则颇为滑稽。
而即便抛开这层主观性因素,要起到教化师生的作用,铸造三十个鼎,是否有此必要?
刻录师生名字,我们最常见者,一般附于墙壁之上,这足以起到彰显硕果、鼓励后学作用,效果也未必差于铸鼎。而铸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代价必然异常高昂。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这所学校是当地一家民办学校,铸鼎与仪式举办所耗物资,当与公孥无关。但即便如此,这般浮夸的做法也实无必要:如果师生内心对学校、对国家怀有极大热忱,何必多一道铸鼎刻字的程序;而如果他们本身就对此无甚所谓,鼎再大,又有何用呢?
□王言虎(媒体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